北京歷史上的茶莊

在漫長的歷史上,北京市的茶莊很多,按1926年的統計,北京"城內、外之茶葉店大小不下三百餘家"。當時茶葉的消費總額為370萬斤乃至400餘萬斤。京人習茶葉是按兩計算的,當時北京不足200萬人,人均消耗量相當可觀。 

喝茶的人多,茶葉莊鋪的生意自然興隆紅火。開茶葉鋪的"十之九皆為安徽人",但後來又有大批福建人和浙江人介入。有趣的是,不產茶葉的山西省,也有人在京經營茶葉。晉人賣茶葉往往與海味同賣,茶葉、海味都不產於山西,晉人賣茶葉自然不會得心應手,只能讓位於南方諸省的人士了。 

舊時,北京茶莊的字號很有意思,不少茶莊喜歡用店主姓名為店名,如吳裕泰、汪元昌、汪正大、吳元泰、吳永和等等。在經營茶葉莊的人中,有"六大茶商"之說,即是六家大茶葉商,這六家姓氏為寇、張、汪、方、吳、孟。寇氏系河北冀州人,孟氏是山東人(瑞蚨祥家族人氏),其他均為安徽人。 

北京的茶館種類很多,每日演日夜兩場評書的,名為書茶館;此類茶館標榜"開書不賣清茶"。賣茶又賣酒及酒菜小食品,叫茶酒館;此外還有什麼清茶館、大茶館、野茶館等等。 

大茶館是為"頭等"閒人開的,民國之後那些前清遺老因沒有了"鐵桿莊稼",無閑錢再去大茶館添補無聊,大茶館便一個個關門大吉或轉業,讓位於其它類別的茶館。 

京城茶館中還有野茶館,野茶館是季節性的,秋末一一關門,春末一一來業,茶客多為"踏青"、郊遊的人。一些野茶館設在朝外二閘及城內什剎海等遊覽區內。野茶館本小利微,開此類茶館者,大多是"以茶會友",並不想從中發財。後來,因公園裡設了茶棚、茶座,此類野茶館便一一退出了舞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