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工資倍增不如盡力縮小收入差

物價上漲背景下的「漲工資」,其核心不在於籠統的「工資倍增」,而應該在於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僅是富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也有政府財政收入與民眾工資收入的差距。總量意義上的「倍增」價值,顯然不如分配意義上的「減差」價值大。

廣東省將力爭從2008年開始,全省職工工資每年遞增14%以上,到2012年比2000年工資水平翻兩番,讓職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7月10日《南方日報》)

人民幸福感的增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其支配的金錢有多少,尤其是在眼下「什麼都漲,唯獨工資不見漲」的艱難民生背景下。因此,廣東實施「工資倍增計畫」當屬解民生之困的好事。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迎頭棒喝:要求工資必須跟隨通貨膨脹上漲這一說法,可能導致工資和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西方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一 個重要經驗是要控制通貨膨脹,必須控制工資的增長(7月10日《東方早報》)。從此前國家統計局某高官「防止農民工漲工資推動通脹」言論遭遇網路板磚的情 景,就不難想像出張教授此番言論將引發怎樣的激辯。

以筆者觀點,就本輪物價上漲而言,工資增長的需求不是「因」而是「果」,是物價 的大幅上漲,讓工資購買力大幅貶值,使民生陷入困境;現在,卻反過來倒打一耙,把「控制工資增長」作為抑漲良藥,讓物價上漲的受害者來承擔一切後果——哪 怕只從基本公平的角度來說,人們也難免要質問一句「憑什麼」。更何況,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遠遠趕不上GDP的增長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提高GDP中居民收 入所佔比重原本就是迫切需要。

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只顧抱住經濟學的死板教條而無視民生的真實悲情,當然會不得人心。當然,工資上 漲可能帶來的所謂「惡性通脹成本和價格之間的螺旋上升」,我們同樣必須高度關注。站在這個角度,著眼於當下的物價上漲背景,平均數意義上的「工資倍增」恐 怕意義並不大,反而有可能變異為「強者吃肉弱者喝粥」。事實上,對於「工資倍增計畫」的實施,誰人可以吃肉、誰人無奈喝粥、誰人只能旁觀,公眾的質疑之聲 一直不絕於耳。

因此,物價上漲背景下的「漲工資」,其核心不在於籠統的「工資倍增」,而應該在於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僅是富人 與窮人的收入差距,也有政府財政收入與民眾工資收入的差距。總量意義上的「倍增」價值,顯然不如分配意義上的「減差」價值大。因此,政府應該努力增加中低 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不應以「控制工資增長」的教條來放縱自己的職責,諸如東莞政府向低保戶、五保戶等弱勢群體發放紅包的舉措是值得肯定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