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朵深情的 凍水牡丹 歌仔戲廖瓊枝(組圖)

 2008-06-14 23:3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廖瓊枝──臺灣薪傳獎、民族藝師得主,她一生遭遇的滄桑似乎都融入曲調裡,永遠也唱不盡,從"落地掃"翻身的歌仔戲,因為有廖瓊枝這樣孜孜矻矻,自重自尊的從業人努力奮發,終能漸褪士氣,展現新一代的風格,迎向新世紀。


廖瓊枝於63歲那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最高榮銜"民族藝師"及改制後第二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雙重榮譽。獲獎後,廖瓊枝沒顯露太強烈欣喜之情,一貫的謙沖自持讓她含蓄以對;內心唯一激動可能是"繼續為歌仔戲薪傳做點代志",接下來,她繼續忙著成立基金會、擔任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首任主任、南北奔波四處教學,海內外加島內南北二路到處募款......那些年,她仍處於開著1600cc小轎車每每用100公里趕路的高速人生狀態,一刻不得閑。

一心為歌仔戲發展著想

去年(2007年)底,獲知得到行政院文化獎最高榮譽,廖瓊枝情態有點不一樣了。她歡喜的告訴友人,"我得到行政院文化獎呢",音容情狀有點嬌羞,但畢竟聽得出安慰與滿足。情感不再那麼低抑,心志不再那麼沉實,廖瓊枝今年不再談薪傳、教學、募款等大志業,她只談,照顧老藝人、搬演一出舞臺告別作,"宣布退休了"。





廖瓊枝走過起起伏伏的人生,終於在歌仔戲佔一席之地。



人稱"廖老師"的她,意念單純,一心只為歌仔戲發展著想。傳統根底深厚的她,對於歌仔戲漸走向通俗與流行化,也許不太能認同。對一手拉拔長大的學校學生畢業後找不到表演空間四處流離,更於心不忍。傳統出身的廖瓊枝捍衛傳統的堅持,在龐大的市場壓力下,成立國家歌仔戲團的主張也只能黯然消褪,廖瓊枝心底也許有莫大無奈,獲獎的喜悅暗藏一絲遺憾,也只能噤口不語。

廖瓊枝經常表示,歌仔戲有恩於她,"幫我飼四個子",理當回饋。對廖瓊枝及絕大多數歌仔戲藝人而言,歌仔戲是求生工具,飯碗依托。如今,歌仔戲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投入,成為創作、發表與展現的舞臺手段,這種"為創作而演出"的甘願付出,與廖瓊枝一輩的歌仔戲藝人"為生活而演出"的窘迫壓力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韌性之外,廖瓊枝應該有一點極強的個人特質,是得以形塑今日地位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自我尊重的生命態度。

譽滿菊壇 桂冠等身

她自律甚嚴,寬以待人;身在圈內,遠避習氣;自我鍛練,而不爭名競利。在自傳《凍水牡丹》書中,很清楚記載她如何學習苦旦眼神、唱腔,刀馬旦基本功的辛苦經驗。書中也寫出,她抱著字典,對著報紙,一字一字學習識字與寫字,彌補失學的不足。47歲那年站上大學講堂,第一次對著教授、學生講說歌仔戲,額頭沁出汗水,聲音發顫,但她一步步學著將畢生所學條理分明地講述出來,四年後,就出了全臺第一套歌仔戲唱腔集,完整收錄歌仔戲發展以來近百首曲調,為1980年代以後歌仔戲復興工程做了最大貢獻,打下最紮實基礎。






2004年廖瓊枝(左)過七十大壽,在日本的女兒寒雲特地回臺,希望在臺灣歌仔戲和日本藝能界各有一片天。


打從1981年應許常惠老師之邀在臺師大、台大示範起,1985年正式在宜蘭縣文化中心教課,迄今23年。堪列歷史記錄的是臺北市社教館研習班,1987年開課,迄今21年,幾無間斷。問她最大收穫是什麼?她說,該是培養了"一些觀眾",這些青年、中年愛好者因學戲成了專業觀眾,劇場演出常成群結伴購票,滋養了歌仔戲市場。還有人流動至戲班,跑龍套、支援行政,一點一滴掖助戲班。最可觀的成果是師資,不論是學生各地開課,或鄉土藝術課程的師資班,透過再傳師資的傳播,這些年歌仔戲研習班真的是開枝散葉,質量可觀。

廖瓊枝2008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520"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勛章。總統府、行政院,加上1988年教育部薪傳獎、1998年教育部民族藝師榮銜、1998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文藝界最高榮譽無一缺漏,廖瓊枝譽滿菊壇,桂冠等身,幾無人能出其右。

身世坎坷 唱哭調真情顯露

廖瓊枝的唱腔悠美、演技精湛,尤其擅於演唱哭調,可說是臺灣最傑出的苦旦之一。"哭調"是早期歌仔戲的重要曲調,也是歌仔戲音樂的主要特色。特別是內臺與電臺歌仔戲,沒有一般野臺戲的結局必須是大團圓、好彩頭收場的限制,因此大量使用哭調,演出時經常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當時內臺歌仔戲演出前的踩街宣傳,廣告詞中總會提醒"查某人來看戲要多帶幾條手巾",戲院老闆不但賺足銀子,也賺人熱淚,觀眾則是花錢。

聆聽廖瓊枝的哭調,如泣如訴,扣人心弦,令人迴腸蕩氣,悲從中來,因此廖瓊枝被譽為"臺灣最會哭的女人"。廖瓊枝"會哭",其實是源自她那淒涼坎坷的身世,歷盡人世滄桑,嘗遍人間苦楚,使廖瓊枝演唱哭調時的真情流露表達自然,彷彿是對命運的控訴。

1935年,廖瓊枝出生於基隆廟口附近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誕生並未給家裡帶來期待與喜悅,由於父母雙方家世相差懸殊,父親林姓家族是基隆的名門望族,母親卻是家世卑微的貧窮女子,在祖父母的堅決反對下,父親被迫另娶名門閏秀,廖瓊枝就成了沒有父親的私生女,棄婦和孤女共組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在保守的傳統社會中,未婚生子必須忍受多少壓力,母親從此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四歲那年,廖瓊枝的母親在龜山島附近遭船難喪命,結束了無奈的一生,從此孤苦無依的廖瓊枝就由外祖父母撫養。





2002年小明明(左)、廖瓊枝三十年來第一次同臺,功力不相上下。


1944年美軍轟炸臺灣,廖瓊枝祖孫被日本政府疏散到員林鄉下,由於營養不良衛生又差,祖孫三人先後感染瘧疾幾乎喪命。終戰後,祖孫搬到圓通寺附近居住,不久祖父割舌自盡,留下廖瓊枝與祖母兩人相依為命。

70幾歲的老祖母為了撫養孫女,只好為人幫佣洗衣維持生計,祖孫兩人常因三餐不繼,以摘食野菜餬口,廖瓊枝也經常帶著便當盒,赤腳步行到艋舺阿姨家請求接濟,每當路經附近公墓,都感到非常害怕,但飢餓總是戰勝恐懼,廖瓊枝就在飢寒交迫、形同乞丐的日子裡度過她的童年。

除了神明還能向誰傾訴

11歲(1945年)那年,祖孫兩人因無以維生,就遷居到艋舺西園路,由於沒錢租房子,只好委身在破舊的臨時工寮,沒錢買米菜就到市場撿拾腐爛的菜葉回去煮食。

廖瓊枝一生惜福感恩,就是因為那段貧苦的童年使她更懂得珍惜當前所擁有的一切。為了貼補家用,廖瓊枝必須沿街叫賣枝仔冰,此外,廖瓊枝曾經賣過油條、紅豆湯,也經常在廟會繞境時充當扛旗、敲鑼陣頭的臨時工。

13歲(1947年)廖瓊枝到艋舺一家玻璃瓶工廠作工,同時加入"進音社"學習歌仔戲,她認真學戲努力排演,期待粉墨登場時,能得到一雙戲館所送的繡花鞋,但就在登臺前夕,廖瓊枝因工作不慎,雙腳燙傷無法登臺演出,不但期待已久的繡花鞋幻想成空,廖瓊枝與歌仔戲也錯身而過。

當時年邁的祖母因營養不良,操勞過度,因而久病不癒,15歲那年,與她相依為命的祖母還是撒手人寰,廖瓊枝孑然一身,徹底孤單了。

17歲,廖瓊枝因無力償還欠債,只好將自己"綁"給"金山樂社"當童伶。當時的"綁戲囝仔"都是因為"父母無聲勢"才會"送子去做戲"。戲班的孩子不但要學戲,也要服侍戲先生的生活起居,還要做雜役、跑龍套,學戲過程中,每出差錯都會遭到毒打,每當她遭受欺凌,廖瓊枝就會藉著生火燒水的機會,向灶君哭訴心中的委屈,孤苦無依的孩子除了神明,還能向誰傾訴?

日子在四處流浪演出中度過,20歲(1954年)綁戲期滿前夕,廖瓊枝再也無法忍受老闆娘的凌虐,她逃離金山樂社進入"瑞光劇團"演外臺戲,22歲(1956年)廖瓊枝加入"龍霄鳳劇團",跟隨陳秀鳳女士學苦旦,從此唱腔、身段、演技更為純熟,廖瓊枝的名氣也愈來愈響亮。兩年後由於大女兒體弱多病,影響表演情緒,廖瓊枝只好帶著女兒重回瑞光劇團演出外臺戲。

五○年代之後,廣播電臺成為臺灣最普及的傳播媒體,而歌仔戲正是當時最流行的表演藝術,因此許多廣播電臺均有錄製歌仔戲節目。25歲時,廖瓊枝加入"汪思明廣播歌仔戲劇團",並在中廣、警廣、中華電臺演唱歌仔戲。第二年,廖瓊枝"轉臺"到民生電臺,與"黑貓雲仔"搭檔演唱廣播歌仔戲。由於廣播歌仔戲並沒有身段做表,因此特重唱腔悠美、念白清晰,廣播電臺的歷練,使廖瓊枝的唱工、口白更臻完美,也使她成為歌仔戲的紅星。


歷遍人間 做戲的要煞 看戲的不煞


29歲(1963年),臺南"牡丹桂"劇團,應聘到東南亞演出,廖瓊枝也被網羅進入牡丹桂,遠赴星馬地區巡迴公演,且在當地造成轟動,至今廖瓊枝在東南亞仍有許多戲迷。1964年甫自東南亞回國,廖瓊枝便加入"新琴歌劇團",並為劇團排演新戲,第二年再邀至"民聲歌團"擔任苦旦角色。1967年(33歲),廖瓊枝自組"新保聲歌劇團",由於演員陣容堅強,不久也廣受歡迎。有一回,劇團因為演出干擾某官員而被警察勒令停演,誰知"做戲的要煞,看戲的不煞"(演戲的要結束演出,觀眾不肯),觀眾為了看戲,竟然合力將戲棚扛到對街繼續演出,廖瓊枝"扮戲扮到予人扛戲棚"事件,也成為歌仔戲的奇聞盛事。

34歲那年,廖瓊枝結束一段失敗的婚姻,獨自撫育四個子女。1969年,受中視小明明邀請,開始嘗試演出電視歌仔戲。七○年代之後,政府厲行推行國語政策,對臺灣傳統戲曲帶來莫大的打擊,此外,社會型態的轉變和電視媒體的普遍,也對歌仔戲造成致命的衝擊。

1974年,廖瓊枝為了撫養子女維持家計,遠赴美國紐約擔任製衣工人,半年後因胃病返臺。1975年,又隨蕭守梨等藝人赴菲律賓公演。嗣後,在現代科技文明蓬勃發展下,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卻遺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表演藝術生存空間日益狹窄,歌仔戲演出機會也愈來愈少。

1987年(53歲),廖瓊枝應聘至臺北市社教館教授歌仔戲。次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結合社教館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組成"薪傳歌仔戲劇團",因法令規定,團長必須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劇團因此無法登記,只好以人頭掛名。薪傳劇團草創初期,沒有排演場所,只能到處打游擊借場地,成為遊牧族群。同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舉辦歌仔戲研習班,聘廖瓊枝擔任教席排演《陳三五娘》。

堅忍不屈 欠人一分 還人十分





2004年中國女紅坊創辦人陳曹倩介紹繡包給歌仔戲《無情游》主要演員唐美雲(中)、廖瓊枝。


1990年,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擔任歌仔戲示範講座。並與唐美雲在實驗劇場演出《陳三五娘》。同年,應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之聘,錄製歌仔戲唱腔、身段示範錄影及錄音帶。並參與中視黃香蓮歌仔戲演出。

1991年,擔任台大歌仔戲班、文化地方戲劇研究社指導老師。1992年起分別在宜蘭縣立"蘭陽戲劇團"及汐止崇德國小、臺北金華國小、高雄南方文教基金會、永和秀朗國小等地傳授歌仔戲。

在臺灣歌仔戲發展史上傑出的歌仔戲藝人不勝枚舉,廖瓊枝不一定是最優秀的藝人,但對歌仔戲的薪傳與推廣截至目前為止廖瓊枝的貢獻最為卓著。





2006年廖瓊枝(左)首度赴日,與小生唐美雲搭檔演出歌仔戲《陳三五娘》。


臺灣俗語"戲無情,賊沒義",意在詆毀演員習慣於舞台上的悲歡離合,總是比較無情。但從廖瓊枝的作為,我們看到民間藝人的理想性格,為了傳承、推廣歌仔戲,不辭辛勞四處奔波,堅持闡揚歌仔戲的薪火,廖瓊枝的成就其實不僅是在舞臺的技藝,更值得尊敬的,是她為歌仔戲薪傳所作的奉獻。

學者林鶴宜認為,廖瓊枝最重要的貢獻是"把歌仔戲的‘典範'提煉出來"。"典範"指的可以是歌仔戲本身的藝術性,也可以延伸至廖瓊枝代表的歌仔戲藝術家氣質。廖瓊枝出身寒微,帶著鄉土親和感,卻不失高貴文雅;從藝數十載,粉墨人生,卻從不涉流長蜚短。她的老戲迷笑她,瓊枝仔最乖啦,攏未甲人亂亂來。





廖瓊枝(坐者)和接棒人黃雅蓉(左)、黃素茹。


廖瓊枝自己說,她做人道理是,欠人一分,還人十分。歌仔戲幫她熬過單親撫子的艱困歲月,她欠歌仔戲一分,如今,她用了早已超過十分更多、更多的力量回報。這是一段感恩故事,儘管風霜崎嶇,終究令人感佩。堅忍不屈,是廖瓊枝一生寫照,該也是臺灣歌仔戲生命寫照。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