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龍舟漫談(圖)

 2008-06-06 21: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重五節(取二五相重之意)。這個節日,除了吃粽子,很多地方還流行龍舟競渡的水上遊戲。據有關記載,龍舟競渡已盛行一兩千年了,其起源說法有多種:

一、紀念屈原。梁代人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江)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二、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原》記載,每年五月初五後,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再加上其他因素,最終打敗了吳國。《越地傳》也有類似記載。

三、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云:"五月初五,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害,屍首被拋於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到伍子胥顯靈。

四、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十四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盡。

以上勾踐說與伍子胥說並不矛盾,勾踐對伍子胥十分敬重,為表悼念,勾踐把紀念伍子胥的賽龍舟,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顧祿《清嘉錄》就論定競渡之戲"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而作"。,而《吳郡歲華紀麗》等與《清嘉錄》也持同一觀點。

唯長期以來,端午節起源屈原的說法佔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是屈原不僅是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還是一位愛國詩人,言之有文,行之便遠。加上吳地後來被楚所佔,楚文化已經成為強勢文化,這樣,端午龍舟競渡起源於屈原便為多數人所接受。

後來又有一說,則謂龍舟競渡與龍神崇拜有關。古吳族是以龍為圖騰的,他們"斷發紋身"的目的,是要表明"龍子"的身份,防止其他水族的侵害。早在原始社會後期,他們在每年五六月份要進行包括競渡在內的龍圖騰祭。

羅啟榮等學者在《中國年節》中根據上海馬橋的考古發掘與古人類研究,證實了古吳族的"龍祭"活動,肯定太湖流域是端午節的發源地。到了春秋,伍子胥冤殺後,競渡才被賦予人物的紀念意義與節日上的固定化。故《舊京風俗》一書認為端午節起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江南。

龍舟,顧名思義,具有龍的外形,龍的神韻。龍舟的構造大致相同,包括船體、龍頭、龍尾、槳梢或櫓、鑼鼓等,龍頭和龍尾大多用整木雕成,船舷和船腹上下塗上不同顏色的鱗甲。龍頭造型千姿百態,主要根據各地的風俗和群眾的審美觀而定。

在中國,龍舟文化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光說龍舟就五花八門:廣東有"游龍"、貴州有"子母龍"、江蘇武進有"夜龍舟",而在一些沒有江河湖泊的地方,還有"旱龍舟"。

賽龍舟從來不是單純的龍舟競渡,它包含了很多內容,像一個節日,像一次廟會,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現,這才是龍舟賽的精髓所在。

龍舟文化以龍圖騰為根底,以水生態環境為依托,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旗幟,承載著千年累積的文化底蘊。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