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可成師(圖)

 

雖然有人說文人無行,大多互相傾軋,彼此輕視,但是翻看歷史便可找到不少反例。

有人可因名家的一篇著作而終生仰慕,有人對名言佳句牢記在心,更有人因為詩文一字的更易,而被尊為導師,雖未拜於門下,執弟子之禮,卻也是由衷敬佩的表示,而有發自內心的崇仰。

變更一字而被尊稱為師,主要是因為有時更動一個字,就可改變文章詩句的整體風貌,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文句,成為超脫卓越的佳作;有時不只是畫龍點睛,甚至能收點石成金之效。除了自我的修煉文字,得之於他人的妙字絕句,往往也會傳為佳話。在此列舉數例如後:

唐代的僧人齊己,與仰山宗師為同門友。他在〈早梅〉五言律詩中描述: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鄭谷,為晚唐重要詩人。司空圖稱他為一代風騷主,當時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前來見他,鄭谷看了便說:

"以見數枝,時非早也,未若一枝。"遂改"數枝開"為"一枝開"。齊己佩服下拜,於是士林便以鄭谷為一字師。後世的版本也都採用了"一枝開",將梅花綻放的姿態,定在早期初開的階段,生動點出了詩題"早梅"的神韻。

李頻,唐大中進士,〈題四皓廟〉五言詩有:"秦樓曾作客,鶴氅不為臣。"方干見詩,裂唇笑著表示:"用‘作'字太粗,但又難以調換更改,下句所用‘為'字,亦有欠妥切,若為求其臻全,請改‘為'字用‘稱'字。"李頻遂即席就地拜為一字師。

王貞白,唐代干寧進士。有五言律詩〈御溝水〉:

"一派御溝水,綠槐相蔭清;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這是最初的詩稿,後來貞白以詩示貫修,貫修讀後說:"宜改一字。"貞白卻拂袖而去,十分不悅。貫修又說:"此公思敏氣燥,不察底細。"便將"波"字改為"中"字置於龕間,不久,貞白又返回說:"此中涵帝澤。"貫修不發一語,取出龕頭校正稿字,拿給貞白看,貞白是又羞愧、又佩服。這樣改一字後,便使得御溝水不生波,自然也就有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意味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