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鄉雪巴(圖)
同樣的一條山路,有人抱著朝聖的心情,有人想來度假體驗美景,卻有另一批人,走這條路是為了討生活。在這趟行程中,七個挑夫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十四天,他們大部分是山區的雪巴族,年紀從十六歲到三十五歲不等,讓我們一探雪巴的故事。
喜馬拉雅,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雪的家",千百年來有一群人就在這片雪鄉生活著。
雪巴人是藏族的一支,五百年前從西藏東部,遷移到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過著遊牧生活。1930年代以後,西方人展開喜馬拉雅的探險與登山活動,僱用當地的雪巴人為挑夫,從此以後"雪巴"也成為登山挑夫或嚮導的代名詞。
翻開聖母峰的登山史,雪巴一直是最關鍵的幕後英雄,近二十年來,喜馬拉雅成為全世界登山者的朝聖路線,每年超過兩萬名遊客來這裡健行,是當地雪巴人口的六倍,擔任健行隊伍的挑夫,就成了雪巴人最主要的出路。
29歲的昂李雪巴,六年前開始擔任健行隊伍的挑夫,靠一年兩三趟的工作機會,養活家裡的三個孩子。
在旅遊旺季,LUKLA機場總是擠著等待工作機會的雪巴,前幾年 挑夫一天的薪水只有300盧比,相當於150元台幣。去年反政府的毛派游擊隊,曾經以佔領LUKLA機場,拒絕觀光客入境為手段,要求觀光業者將挑夫的薪資從一天300盧比提高到600盧比,在這個平均年所得只有台幣7500元的國家,這已經是不錯的薪資,一路上我們看到許多挑夫穿著單薄的衣服,甚至是涼鞋,背著健行隊伍的行李上山。
還有許多隻有十五、六歲的雪巴,年紀輕輕就遠離家鄉,走三四天的路程,到LUKLA爭取擔任挑夫的機會,我們跟著他們來到LUKLA的挑夫之家,這裡全都是離鄉背井的雪巴。
我們聽不懂當地的語言,只會用最簡單的問候語-NAMASTE打招呼,它有好幾層意義,其中一個意思是"我們是平等的",另一個更有趣的意思是"我的神向你的神問好。"嚮導說,當地人把所有的觀光客當作神一般尊重,而我們也願意以同樣的尊重,回報當地居民。
如果沒有雪巴,喜馬拉雅登山史將改寫,更多登山客將因為高山症或意外而喪命。
★側記:
在這次行程中,我們每個隊員只需要背隨身的小背包,其他都東西就靠挑夫幫忙了。平均每個挑夫背兩個健行著的行李,重量大都在25公斤以內。行程結束後,大部分的挑夫都說這次行程是相當輕鬆,以往常常有背到40公斤以上的經驗。但我們也看到路上有些其他健行隊伍的挑夫背著比自己體重還重的行李,他們不過是十五六歲的年輕孩子,有些甚至是女性。
- 關鍵字搜索:
-
雪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