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和中國高層政治關係密切

今年中國通脹問題突出,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然高企,同比上漲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1%,成為推高通脹的主動力。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情況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三次通脹,分別發生於1984、1987和1994年。巧合的是,這幾次通脹問題的出現,都跟中共高層的政治互動扯上關係。

回顧過去的通脹潮,也許也是十分有意思的事。在1984年,中共舉行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後,貨幣供應增長急劇上升,經濟過熱現象已經較為明顯。到 1985年,通脹首次達到了兩位數,政府開始實施調控措施。1986年,中國爆發了一場學潮,這場學潮有許多源頭,但在其中一次事件,就是某高校食堂漲價,有個別學生遷怒得到政府獎學金在華留學的非洲留學生。不過,在一些知識份子以此引導學生,鼓勵學生串連起來,向當局爭取制度改革,改善他們不滿的社會問題。當時鄧小平拍板認定這場學潮屬"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一部分。中共元老們認為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對知識份子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的"縱容"要求其辭職,指責胡耀邦應該對1986年學生運動的失控負責,結果胡耀邦在1987年1月被迫辭職。

在胡耀邦下臺前一段短時間,由趙紫陽領導的中國國務院在1986年已放鬆了調控力度,理由是"為了防止調控過度"。當時的決策者依靠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來判斷通脹壓力,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在當時處於較低水平,但環比通脹壓力當時其實已經顯著上升,但政府的政策沒有作出及時調整。此後在通脹加劇之際政府又決定實行"價格闖關",此舉促使通脹預期升高,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大規模的搶購和倒賣。擁有特權的高幹子弟的倒賣行為,也是其中一個引爆1989年學潮的原因。1989年,趙紫陽也是為了這一場學潮而被指"分裂黨中央",因此下臺並遭軟禁終身。

至於1993到1994年間的通脹,是跟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推動市場改革後,房地產和其他投資的增長快速上升有關。當時,由於投資力度明顯增大,到 1993年,民眾普遍都有通脹預期;其中,據說不少農民為了擔心被矇騙而惜售,使通脹加速惡化。不過,鄧小平也考慮到李鵬不擅處理經濟問題,因此早於 1991年已提拔了朱鎔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主任,著他主管經濟問題,李鵬大權遭削。1993年年中至1995年年中,朱更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全力處理調控問題,所以中國沒有大亂子出現。

分析員指出,中國改革之後的幾次通脹,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在通脹前政府均明顯增加了貨幣供應增長的速度;且實際存款利率變為負值,百姓存款放在銀行很吃虧等。

但要指出的是,過去的三次通脹跟今年中國要面對的通脹,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過去三次通脹,全部都是由需求增長帶動,但固定投資需求沒有同步急速上升。相對之下,今年中國的通脹增長問題,則主要是由需求增長及固定投資急增雙軌拉動。由2003年至今年首季的六十多個月來,中國的固定投資增長一直處於24%至 25%水平。另外,過去中國出現通脹時,外界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被高估,因此經常項目赤字上升。但在這次通脹出現時,外界普遍認定人民幣值存在上升空間,經常項目出現盈餘。再加上像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種行政手段已不足以控制高企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因此,不少經濟專家均呼籲中國政府應採取市場機制,以供求方面加上行政措施,雙管齊下解決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方德豪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