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國國立大學的學費知多少

30年代的一銀圓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1930年代銀元1元對於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力,約相當於1997年的人民幣30元。」那麼,也就是說,在1930年代國立大學每年約22銀元的學費,相當於1997的人民幣660元。

中國正式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實際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轉眼六七十年已過去,過去考大學謂之擠獨木橋」,考上就是天之驕子,就跳出了農門跳進了龍門,只要考得上大學,讀大學似乎從來不是個問題。

但現在呢?大學生如那春天裡新長的樹葉,數字多得你無法準確估算。考上大學卻因學費而進不了大學的學子似乎不在少數,儘管國家採取了不少措施,但大學學費似乎還是個問題,考上大學而不自願放棄的學子也多了起來,因為有人抱怨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併發出「讀大學值得不值得」的疑問?

新的一學期開始,一些學生在為進入大學而作最後的衝刺,另一些學生則在為離開大學湧入社會而做最後的準備,學費問題以及大學生值不值錢的問題,又將是許多學子在思索和思量的問題。

學費並不從一開始就要上千上萬,那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現代大學正式建立時,大學學費收多少?當時一個普通家庭培養一名大學生要負擔多大的負擔,他們的學費佔普通家庭收入多少份額?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的月薪又是多少?

30年代大學的學費

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大學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杭、廣州和一些通商口岸等地區,分三大類,一類是國立大學,一類是私立大學,另一類是教會大學。

數國立大學學費最便宜,但也最難考取,如要考取清華、北大、北師大、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一些主要由國家教育專款支撐的國立大學,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學費最昂貴的是那些有西方背景的教會大學,當時的有人稱之為「貴族大學」,如協和、燕京、輔仁和上海聖約翰等大學,每年學費比國立大學學費高數倍。而藉助捐贈和基金會補貼的私立大學,如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大學、上海復旦等,學費介於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之間。

著名的數理語言學家陳明遠先生曾做過一個關於學費問題的調查報告。陳明遠先生在《大學學費:相隔六十年》一文中指出:30年代,北大學生每年交學費共22塊銀圓,宿費是全免的。

陳明遠先生的這份調查報告資料翔實,因為據1932年修訂的《國立北京大學入學考試簡章》的第14條,也明確規定:北京大學學費每年銀圓20圓,分兩期於每學期開學時交納,每期交10圓。又,體育費每學期銀圓1圓。

1936年制訂的《國立北平(北京)師範大學學則》則規定:不收學宿費,新生入學只須交納保證金20圓,辦理好註冊手續就行,學生交納的保證金還會在畢業或病故時退還,但如果是自動退學或因故由學校勒令退學的,保證金則不退還。

30年代時,中國所有的師範大學都是不收學宿費的,而清華大學等國立大學的學費情況則跟北大相似。

相比國立大學,教會大學在30年代的學費則要貴不少,如輔仁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以及廣州嶺南大學的學費,每年大約要160銀圓。燕京大學也是如此,一名正式的燕京大學學生一年要交納162圓學費。據1934年修訂的《燕京大學本科教務通則》規定:「本大學學生,每學期須於註冊時,依照下列費用表納費:本科正式生學費55圓;特別生附習生學費每學分5圓(學生以學分為交學費標準者,每學期至少需交學費15圓);宿舍費(電、爐、水等)20圓;醫術費(藥費另計)2圓;體育費2圓;雜費2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