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企業遭破產 數萬工廠被關閉

由於人民幣的升值、勞動力價格的瘋漲、原材料價格的飆升、外資優惠稅率政策的取消、能源價格的飛漲、新《勞 動合同法》的實施、美國消費市場的疲軟及全球性的反傾銷,中國出口銳減、內銷不旺、投資環境急劇惡化,引發企業大規模倒閉,海外在華投資紛紛撤出,這是近期海內外眾多媒體報導轉載的熱門話題。

企業死亡 職工失業

據南都週刊報導,珠三角,這個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滅門之痛"似乎在所難:上千家鞋廠破產,萬餘台資、港資工廠關門,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正計畫遷離,時,由此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集群鏈條上的20萬家小廠受到影響。

河南省遂平縣被譽為"中國最大塑料袋生產商"的華強塑膠有限公司宣布停產轉讓,萬工人一夜之間被隔在了廠門外。

山東青島,2007年,上百家韓資企業卷款裸逃,撂下一地的債務白條和成千上萬不所措的中國工人。在新《勞動合同法》壓垮企業的說法喧囂中,企業破產潮正從往北襲來。

《朝鮮日報》2月引述經濟評論家朱健國評論珠三角企業倒閉的現象說:"在1958年大躍進'運動時期是有人亡,現在是企業正在亡。一個企業死亡,就會有數百至數名職工失業。情況要比想像中更嚴重。"

倒閉潮還是淘汰潮?   

在一堆凌亂的賬單前,廣東江門鞋商王啟華最後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工廠最近三月財務狀況嚴重入不敷出。

3月14日,全廠26名工人被召集到只有兩張大圓桌的食堂裡,王告訴他們工廠隨時有產的可能性。

一向率直的王啟華實在不好意思告訴他的員工們,自己現在除了勉強湊足當月的水費和設備維護費外,已無力支付工人工資和廠房租金。

36歲的王啟華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把自己一手創立的"宏發鞋廠"保住並代代相傳,這個樸素的心願看來是無法延續了。

當然,這個倒霉的結果並不止屬於他一人,在他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數以萬計的中企業主正遭受著一輪來勢凶猛的產業震盪。千家鞋企倒閉、15%玩具廠關門、萬餘外資撤離、惡性裁員。 隨之而來的,還有眾多淘金者夢碎的聲音。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是場災難。"58歲的前江門紙品商張永安神情複雜地站在他那座5層高的廠房前--如它現在還能叫做廠房的話。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他把這裡分租給一個餐廳、一個網吧和一個旅館,已沒有人記那裡曾是他苦心經營30年的商業王國了。2008年1月,張永安因流動資金嚴重衰竭關閉了原來400人的紙品廠。"用這種方式退休讓我感到羞恥。"

而在這個倔強的男人身後,是一片新興的工業區,已停轉的吊機和冷清巨大的廠房不難讓人想像往日的繁忙。

東莞港資鞋廠老闆梁嘉耀的一席話或許能說明企業的窘境:"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漲價,工資成本上升,招工難,出口貿易受抑,政策頻繁調整,早前又頒布實施《勞動合同法》和兩稅合一新政,就像在我們的頭上懸起了一把把刀!"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幾乎成了這段時間用來形容新《勞動合同法》最常的諺語。

作家瀋陽在新《勞動合同法》和外資大量撤退折射出當前中國改革的二難困境一文中寫道:這次《勞動合同法》的頒布,經濟實力強大者如華為以10億元人民幣表達他們對《勞動合同法》的不滿和憤怒,經濟實力弱一點的企業則只能流著眼淚在定時間內勸退那些好工人,還有一部分企業則有可能被迫破產。到了這個時候,論是企業主,還是普通的工人,整個社會都會受害。

北京思源兼併與破產諮詢事務所創始人曹思源認為,新《勞動合同法》出臺後,確實出現很多反彈的現象。尤其是其中的"永久性勞動合同"引起僱主的恐慌,這樣會誤解成將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轉嫁給企業,沒有哪家企業有這麼大的能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