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工業發展付出沈重環境代價

1970年代末開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為工業化的努力讓環境付出沈重代價,與污染有關的酸雨、河流污染等問題現在十分普遍。北京當局採取措施試圖改善環境保護,但是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認為,這些措施遠遠不夠。

"美國之音"中文網報導,中國很多城市在污染嚴重的時候,能見度很難超過幾百公尺。乾旱在中國北方造成 200多萬人缺乏足夠的飲用水,部分原因是當地現存的水資源都遭到污染。在廣州等中國南方城市,當局10多年來一直試圖改善空氣品質。

近年來,中國的空氣和水污染已經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儘管中國有世界上一些最大量的水資源,但是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原因是水過度使用而且被污染。很多專家說,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綠色和平中國項目總監盧思聘說,政府的數字顯示,中國一半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到污染,空氣污染也同樣嚴重。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有17個在中國。

而且中國日益增加的人口正在加劇污染問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江雷文 (Leiwen Jiang)專門從事國際與環境問題的研究,他說,中國的人口增加雖然沒有達到令人震驚的速度,但還是值得擔心:"人口成長和消費的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增加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

北京當局已經採取措施,試圖改善污染局面。中央政府關閉數百家污染工廠,並對不遵守環境規定的工業處以罰款。但是香港嶺南大學環境研究教授夏博義(Pauul Harris)等專家都認為,這些努力基本失敗。

夏博義說,在地方、地區和省一級政府中,腐敗和想從利潤與工業化中得利的願望依然過於強烈。從這個特別角度來看,中央政府在地方沒有什麼影響力。

他說,很多工廠寧願被罰款,也不願執行代價更高的環境標準,相信只有當污染問題開始損害地區經濟成長時,地方官員才會執行環境規定。

與此同時,專家擔心,社區污染程度的增加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將很快對中央政府構成政治挑戰。中國各地已經開始出現社會動盪,生活在污染工廠附近的民眾抗議土地和水資源遭到污染。

夏博義相信這些抗議活動將同中國污染問題一樣持續穩步增加,政府在對付這些抗議活動和有關問題時會遇到麻煩。他並認為,中共可能發現,他們的生存和權力會受到環境改變的直接威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