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解讀中國2007年經濟統計數據(上)

昨天,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二零零七年的經濟統計數據。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取得了百分之十一點四的高增長速度。中國的高增長反映了社會對增長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巨大的剩餘勞動力需要高增長來提供就業機會;二是中國財政需要高增長來緩解社會矛盾,而這些矛盾大多數是由於政府長年忽視低收入群體的福祉所形成的。

中國社會對超高經濟速度的依賴如此之強烈,以至於雖然中國政府已經知道如此超高速度的增長已經帶來了資源的大量浪費,造成了環境的繼續惡化,導致了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扭曲,也多次提出要將增長的速度降到合理的水平,但是卻始終不敢採取決定性的步驟將中國的增長速度將到一個可持續的合理水平。

要全面理解中國經濟的數據還需要等待更全面的統計資料。現在僅就昨天中國統計局長謝伏瞻在記者招待會上所公布的一些簡單的數據,對中國高速增長背後的一些現象進行初步的分析。

解讀統計數據的第一個突出結論是,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沒有能夠實現。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將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但是這一政策實行的結果是,經濟速度不僅沒有能夠降下來,反而達到了自十四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從二零零三年以來到二零零七年的五年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分別為九點一、九點五、九點九、十點七、十一點四。與中國政府所期待的完全相反。我們先不談中國政府預定的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是否合理以及為什麼中國政府沒能實現原定的宏觀調控的目標,我們在此只是強調,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我充滿興趣地等待著中國領導人在今年三月人代會上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統計數據給人們的第二個重要印象是,經濟過熱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嚴峻的現實。雖然中國政府多次重申稱中國當前只存在經濟過熱的危險而並沒有形成現實的經濟過熱,但是通貨膨脹的強勁勢頭卻是對中國政府這一"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說法的一個直接的否定。

去年中國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百分之四點八,其中尤其是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和居住價格的上漲最為顯著。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為百分之十二點三。由於中國政府並沒有將制定消費價格指數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各種不同商品在計算中的權重公之於眾,所以我們還無法判斷這一數據的合理性。但是據中國媒體在主要城市對老百姓的調查結果看,老百姓所能感覺得到的價格上漲幅度遠高於官方的數據。

即便按照中國官方的數據來解讀,中國的通貨膨脹也達到了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認為的不健康的水平。根據經濟學常識,雖然有的國家的經濟過熱並不一定表現在顯性的通貨膨脹上;但是顯性的通貨膨脹則一定表明該國的經濟出現了過熱的現象。不僅如此,如果不及時制止通貨膨脹,由於價格指標的扭曲,會鼓勵盲目的浪費性投資,從而導致已經過熱的經濟進一步熱下去的危險。我想中國政府對這一危險是有認識的,這正是其為什麼在近來採取了強硬的行政措施和緊縮的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方法,將制止通貨膨脹作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首要任務。

筆者將在下篇評論中繼續就統計數據所揭示的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中國過去一年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等進行分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少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