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一)農樂舞

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朝鮮族,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繁衍生息的,其與現在的韓國人、朝鮮人乃是血脈相連,有著相同的祖源。他們以能歌善舞聞名於世,其活潑奔放的舞姿伴隨著旋律優美、節奏多變的音樂,向觀者展示著他們瀟灑、歡快的情緒。朝鮮族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等,此外,史書上還記載有許多宮廷舞。

且讓我們走入律動的朝鮮族舞蹈。

農樂舞

農樂舞歷史悠久,傳播甚廣,是深受朝鮮族喜愛的傳統民間舞蹈。關於它的起源,學者中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它產生於農事的祭祀儀式中,即古代朝鮮人在農業豐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動中跳的舞蹈;一種認為其是軍樂,古代在訓練農軍時,為了便於人們接受,通常以農樂的形式傳授戰法,指揮作戰,由此產生農樂舞;還有一種是"乞粒農樂說",據說在高麗時期,大興佛教,為了建造廟宇,眾僧人頭戴佛頭花高帽,啟用嗩吶、鼓等樂器,到民間募集資金,由此產生農樂。究竟孰是孰非,因為沒有確切的記載,目前尚無定論。

農樂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式,一般按照集體表演、個別獻技、再集體表演這樣的順序進行。其表演隊伍,由持小鑼的舞者指揮,一般隊伍由29人組成,先導者持"令旗"或"農旗",後面是樂隊及扮演的各種人物,樂器有嗩吶、太平釜、上劍、副劍、從劍、首長鼓、無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人物有官吏、獵人 、執事、農嫗、假女、舞童等。伴隨著音樂,各色人物手足相應,有節奏的翩翩起舞,這是集體表演階段。隨後是技巧表演,比如長鼓演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像帽",舞者頭戴系有長短兩根飄帶的特製斗笠,一邊擊小鼓一邊轉動飄帶起舞,同時將舞蹈表演引向高潮。根據史料,像帽是由戰笠變化而來的,形成時間大概是在高麗末期。

農樂舞的伴奏音樂,由12段曲調組成,音樂歡快熱烈,舞蹈也風趣活潑。現有史料表明,農樂舞在形成過程中,不僅用於祭祀儀式上,而且還用於戰事活動,由此出現了派生形式陣法遊戲。後來,隨著中國文化的融入,其陣法遊戲還受到了中國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比如陣法中有:中央黃帝陣、東方青龍陣、南方朱雀陣、西方白虎陣、北方玄武陣。此外還有一字長蛇陣。由中國傳入的佛教舞蹈也被吸收進了農樂舞中,如疊羅漢、蝴蝶舞等,甚至農樂舞成員穿的"揹帶"也來自佛教。

目前在東北三省朝鮮族地區依然流行著農樂舞,是20世紀初從朝鮮傳過來的,主要是農民在傳統節日或喜事時為了娛樂而舞。



本文留言

作者茹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