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粉到鉛粉:化妝品的殺人史

中世紀晚期,鏡子的流行有力地推動了面部化妝品的生產和利用。這些鏡子使婦女們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臉上可怕的太陽斑和雀斑,為了掩蓋這些缺陷,婦女們開始 在臉上塗脂抹粉。而起初的化妝方法或許奇特,比如用驢奶洗澡,用野豬腦子、鱷魚腺及狼血製成化妝水塗臉等等,但成分無害。

    直到16世紀,義大利——尤其是威尼斯——引領了化妝品的潮流。威尼斯白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直到19世紀都佔著統治地位。其實用白粉是最時尚的,但 也是最愚蠢的行為。威尼斯白粉是由白鉛製成的,當鉛通過毛孔被皮膚吸收時,對人體是極其有害的。但這並沒有嚇倒那些追求時髦的人。威尼斯婦女為了學習或試 驗新的化妝品甚至組織了一個協會,法國著名美後、亨利二世的妻子凱瑟琳娜·德·美第奇也是名譽會員。這些愛美者極力抵制教會認為她們虛榮的譴責及當時醫生 的警告。她們經常把白鉛粉厚厚地塗在臉、脖子及胸部,並常常在原來的那層之上再塗一層。儘管受到當時男人們的批評,但收效甚微。16世紀的一位僧侶抱怨 說:婦女們化妝就像往牆上塗灰和石膏,她們沒有認識到「化妝腐蝕了皮膚,加速衰老,損害了牙齒,一年到頭就像戴著假面具」。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女王在臉上塗上一層厚厚的白鉛粉,為官廷中所有女士樹立了榜樣。伊麗莎白女王越老,塗的粉越厚,就像船頭的雕塑經過暴風雨腐蝕一 樣,她臉上的白粉也開始脫落。法國大使曾評論說,用白鉛粉化妝損壞了她的牙齒,並讓人感到可怕。另外,伊麗莎白用赭石與硫化汞做胭脂,她的一些侍女甚至吞 食煙灰、煤灰及牛油混合物。那些怕化妝品有毒的「膽小鬼」,則試圖用自己的尿洗臉。

    17、18世紀,天花帶來的災難繼續使時髦的女士甘願冒生命危險,在皮膚上塗抹鉛粉。英國小說家霍勒斯·沃爾波描述了鉛粉對一位女士的影響。1740年他 寫道:「她的半邊臉劇烈腫脹,留有梅毒瘤的痕跡,部分被石膏掩蓋,部分塗抹著白粉。為圖便宜,她買的白粉質量非常低劣,用來沖洗煙囪都不合格。」沃爾波的 尖刻評論指的是被汞腐蝕的皮膚。

    18世紀末,在臉上抹粉更加流行,人們甚至連最明顯、最危險的證據都視而不見。1767年,英國著名女演員、妓女基蒂·菲舍爾死於鉛中毒,就是因為她使用 鉛粉。另一著名的死亡事件是英國考文垂伯爵的妻子瑪利亞·岡寧。瑪利亞·岡寧曾以美貌著稱,17世紀50年代,她開始在臉上塗抹鉛粉。17世紀60年代, 她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她清醒時,照著鏡子,看著蒼白的臉上出現污點,皮膚變得乾澀,以至於她最終把自己的房間佈置得非常黑暗,這樣便無人能看到她憔悴的 容貌。大家普遍認為,她死於化妝品中毒,是「化妝品的受害者」。數以萬計的人參加了她的葬禮,但是在熟悉瑪利亞·岡寧的人中,很少有人會認出棺材中那個禿 頭、無牙、乾癟的老太婆,就是美艷絕倫的她。

本文留言

作者陳海宏 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