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扁平足

扁平足,也就是俗稱的"鴨母蹄"。人體的足部有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就是"內側縱足弓"。內側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而扁平足就是足部站立時,內側縱足弓消失的意思。情形嚴重的話,雙腳腳跟會向外斜。從外觀上來看,雙腳拇趾向下低垂、足弓低下,小腿與腳跟無法連成直線,形成寬扁腳。
大多數初生至兩歲左右的小孩,腳跟多向外翻,加上腳內側有較多脂肪,故此沒有明顯的腳弓是正常的現象,在外觀上看來多呈現扁平。到了三歲左右,走路時已有一定的平衡力,兩腳會慢慢靠攏及脂肪漸漸減少,內腳弓開始形成。直至六歲左右,足底韌帶和肌肉發展較為成熟,足底的拱形才會完全形成。而若10歲以後孩童的足弓仍未成形,則其就屬於先天性的扁平足。幼童的扁平足甚為常見,父母可以從以下情形得知兒童可能患有扁平足:1.足印較闊沒有足弓 2.鞋底後外側較易磨損 3.平衡力較弱、步行耐力較差 4. 在大肌肉活動方面的表現較同輩差,例如單腳站立或跳躍,使他們在運動方面有挫敗感,長遠可能令體能發展不足 5.常抱怨膝關節痛、背痛甚至頭頸酸痛等 6.走路步態是否內八或外八的情形等。

  扁平足的類型
    扁平足依其發生原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型:
1.先天性扁平足:這類型的原因可能有先天性跗骨黏合、韌帶鬆弛和遺傳等。
2.後天性扁平足:可能的原因有後脛肌腱功能不良、關節炎、外傷、骨折、 神經病變、或神經肌肉不平衡所導致,譬如腦性麻痺、小兒痲痺等。
而另ㄧ種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被稱做"隱性扁平足"的功能性扁平足,這類型的患者外觀上有正常的足弓,但在站立踏地時足弓卻會消失,所以也稱作"可逆性扁平足"。依據統計,在扁平足的孩童當中,有高達八成的比率是須經過專業檢測才能得知的隱性扁平足。

扁平足的影響   
足部的基本功能包括支撐體重,吸收走路時之衝擊與震動,減少下肢關節和脊椎的受力,增加行走的舒適性,而足弓更是足部行走時吸收能量與釋放能量的重要結構。
扁平足的併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逐漸顯現。由於體重和運動量的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因沒有足弓的支撐,反覆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產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足底筋膜炎、跖痛、肌腱發炎(尤其是後脛肌的肌腱炎)等併發症。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每日大概會有四個小時站立或走路,每天大約要行一萬步左右。但有些行業從業員及運動員每天要走的路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當足部有任何的組織或機制出現問題,經年累月下來,除了較正常人易於產生疲勞及疼痛之外,甚至會引起足底病變外且會導致膝,脊椎等關節的傷害。

扁平足的治療
     依據國內外的研究與臨床經驗和嚴重度(距骨與第一蹠骨所形成的夾角),可做如下建議:
1.輕度(0~15度):可練習足底運動,來訓練足底小肌肉群以維持足弓高度,亦可考慮穿著矯正鞋來維持效果。
2.中度(15~30):建議穿著矯正鞋或製作矯正鞋墊,使足部處於一個正常的生物力學狀態,以避免往後對膝、髖關節的傷害,亦需要練習足底運動。
3.重度(>30度):穿著矯正鞋墊配合矯正鞋來預防足弓繼續塌陷,減少其對軟組織的傷害。
  另外,亦可配合物理治療,如體能及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與電療等,進而訓練    良好的姿勢觀念,以避免日後可能導致的其他病變。
         

扁平足之保健小叮嚀
.若已有扁平足之情形,在情況允許下,盡量不要穿著拖鞋、涼鞋或支撐性不夠之鞋子,因為這些鞋子大多對足弓並無良好的支撐力。
.父母在幫孩童選擇鞋子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選擇鞋底較硬且足跟部位較硬之運動鞋
2.選擇前足部位較廣大的鞋型,避免前足部位過度擠壓
3.選擇大半號尺寸的鞋子,或可以塞進一個手指頭的厚度為準;因為孩童發育快,大一點的鞋子除了較舒適之外也可避免過度擠壓。
.九歲是足部結構成形的時期,三至九歲時,可帶小孩到公園、草地踢球或山坡等不平整的土壤地跑跳,或每天訓練十五分鐘踮腳走路,在彈簧床彈跳,藉此刺激腳底小肌肉與韌帶,幫助骨骼反轉,形成足弓。
.足底運動:
1.剪刀石頭布運動:剪刀-腳板平貼地面,大拇趾翹起;石頭-全部腳趾頭屈曲;布-全部腳趾頭伸展,並往兩側分開。
2.橫足弓運動:腳板平貼地面,只翹起第2~4跟腳趾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