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目前僅能藥物控制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因「類澱粉蛋白」堆積引發腦神經退化死亡的疾病,巴金森氏症則多與基因遺傳有關,目前幾乎都以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症成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除了基因外,不良生活形態與腦血管危險因子(三高、肥胖、吸菸、腦外傷),亦可能增加發病機率。

失智症患者隨著病情惡化,其記憶、注意力、語言能力、空間感會逐漸受損。臺灣六十五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四%,推估有十一萬人。失智症患者中,有四到五成是阿茲海默症,三成為腦中風後引發的血管性失智症,一成為混合型。現有四種失智症藥物,都只是症狀治療,不能逆轉病情。

台大與臺北榮總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已完成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的小鼠試驗,清除腦部類澱粉斑塊的效果顯著,人體試驗進入籌備階段。瑞士某藥廠有一款類似的類澱粉疫苗已進入第二期人體試驗階段,另一種可抑制類澱粉蛋白瀋積的新藥Alzhemed則進入第三期人體試驗。中研院分生所今年也發表以顆粒球生長激素誘導造血幹細胞修補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受損腦神經,衛生署已核准第二期人體試驗。

巴金森氏病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大腦黑質的神經元細胞喪失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下降,引發各種運動障礙,患者通常因行動不便、身體健康惡化,最後多半死於感染,臺灣目前已累積四萬到五萬名通報病例。

藥物是巴金森氏症治療首選,若幾年後,藥物失效,就可以考慮腦深層電刺激在腦中植入晶片,另有幹細胞治療正在發展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