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多年,我對周圍的事物習以為常,可是媽媽卻當成新鮮事,閒聊之中多了些感受。我拿青春賭明天。 在西雅圖機場接了媽媽往回開,老人家就問開了,這車是你的嗎?我說是的,貸款早付清了,最近又貸款買了一輛家用麵包車。她又問為什麼一家要有兩個車呢?媽媽哪裡知道,我女兒到了16歲時也要一輛車。這美國是按你有車設計的,購物、上班、居家一般不在一地,相隔很遠,沒車不行。加上美國個人主義嚴重,不喜歡扎堆一起走,成年人一人一輛車就是許多家庭的生活方式。當然,相當多的低收入家庭也會全家湊合一輛車。
從50年代起,在城裡工作的中產階級們就把家安在郊區。郊區的自然環境好,安靜、安全,適合小孩成長。好的居住區常常沒有商店,有的只是教堂和學校。所以,上一趟商店少則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有不少上班族每天來回就是一百公里之上。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不發達,走路又走不起,開車就成為每日生活。一人一車相當於一人一雙腳。好在汽油便宜,車快公路好,開個幾十里也不是什麼負擔。
媽媽不理解我買房買車為什麼要貸款,沒錢就不要玩格調嘛。
的確,中國人不習慣借錢消費,把手頭的錢花光了就該被罵是敗家子了,還敢借錢去超前消費?為什麼我要超前消費呢?人年輕時能吃能跑有心情玩,正是享受生活的大好時光,老了就動不了,也沒心思玩。所以我消費超前為的是青春作伴。可恨這年輕時功不成,名不就,錢包乾癟癟,只好鋌而走險借錢花。我為什麼敢借錢享受?因為有信心呀,每個月都會有進帳,還得起。仗著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不怕。沒聽歌裡唱嗎?"你用存款換此生,我拿青春賭明天",新老兩代人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當然,我若是真把工作給丟了,房子車子都得賣掉了來賠貸款。
是手裡沒錢才借款嗎?不盡然。我就是真有現錢,買車還是要貸款。因為貸款利率低於股市收益率,我一方面貸款買車買房,一方面把現錢壓進股市賺錢,這差額就是我要貸款的經濟動力。用銀行的錢來謀利嘛。那銀行也沒虧,它的貸款利息高於吸收存款的利息。當股市收益不好時,我把資金抽回來提前還貸款,左右都逢源。兒子我的這番計較媽媽哪裡明白?她還說,你在這貸款的房子裡睡得著嗎? 太睡得著了。第二天起床看股票帳面,白花花的銀子往裡滾,才知道明天會更好。有這樣的好事,有誰會犯"傻"去銀行存錢呢?放心,總有那膽小怕事的要把錢放在銀行的保險櫃裡才心安。
經濟學家把人分成兩類,敢冒險和怕冒險的。 賺得多 花得也多 說起來媽媽念過大學,早年我外公是洋行僱員,媽媽也是見了一些世面,但還是為普通美國家庭的住房條件感到吃驚。我的房子是一棟二層小樓,連花園在內有幾畝地,周圍鄰居的房屋的設計都不一樣,遠離交通要道和商業區,居家環境就像一個安靜的大花園。
媽媽說,你這書讀出這樣的結果,辛苦也值了。 媽媽最愛打聽的是我家的開支。我把工資單給她看。工資要扣掉收入稅、聯邦養老金、老年醫保預付等,差不多 35%就走掉了;還有單位退休金、個人養老投資基金、醫保自繳部分,一塊錢拿到手的就五毛幾。買東西時還打8%的銷售稅。 收入稅分聯邦稅和州稅,聯邦收入稅率從15%開始。有一個減稅額,1998年我們三口之家為15200,家裡每多一口人就可以再免2700;如果家庭收入低於這個減稅額,政府倒貼錢給你,高於此數就開始打稅。可以減稅的還有房屋貸款利息,退休基金,捐款,炒股損失和經商成本等。
美國實行累進稅制,譬如1998年應打稅額超過了4.23萬,超過部分按28%,超過10.23萬,按31%,最高可以進到39.6%的稅率。許多州還要收州收入稅。為了避免錯誤,多數人是請會計師報稅美國人到了65歲,醫療就免費了,每日生活若需要護士照顧的費用也由國家出。無論你的貧富或是否工作過。這錢不是政府掏包包,你每月工資的1.5%被預扣來"養稅防老"了。扣得多的比爾-蓋茨跟沒貢獻的流浪漢平等享用。退休金來源於國家、集體、個人三個帳戶。
除了聯邦政府預扣的社會養老保險金外(約工資的6%),單位也有退休計畫,此外還可以自願建立個人養老基金。加起來工資中可以有20%進入養老金,因為這部分收入及其增值部分取用前不打稅,所以大家為了減稅就充分利用。聯邦和單位的養老金髮放跟你的預扣量有關,可以拿到你百年之時。當然你若不幸英年早逝,錢歸公也是對美國人民的貢獻。個人養老金則是自己荷包裡的錢,想花幾個就幾個,想留給誰就給誰。 僱主會給你買醫療保險,也包括家屬,你要繳部分保金,自繳部分各僱主不同。
媽媽跟我講,要是美國的退貨方式能在國內實行就好了。我說實行過呀,不成功。許多人故意買了又退貨,商家抗不住這個損失。社會要富裕到一定程度,大家才不願為小錢去玩邪的;要文明到一定程度,有些行為才為共識所不屑。美國干"退貨"的人少,商家的大度建立在多數的文明和富裕基礎上。我在加州退貨有時就不容易,聽說是那裡的刁客多一些。 故意退貨只涉及公德,賴帳就是自毀長城了。
我有個韓國同學,離開美國前用信用卡買了幾千塊錢的東西,一拍屁股就回國,他走了好久還有信用卡公司的催賬電話。聽說早年臺灣和大陸的留學生回國前也有這樣做的。現在信用卡公司發卡前要問你是不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 為什麼美國人就不敢這麼干呢?因為一旦有賴帳被記錄在案,今後就沒人貸款給你了。沒有貸款,你拿什麼買房子,買汽車?而且,公司在雇佣你之前,會查你信用,誰願雇佣一個不還錢的傢伙?你過去賴別人的帳,今後就可能騙公司。有了你的社安號碼,公司付十幾塊錢就可以查你的信用。在美國的銀行工作,還要按指紋印由聯邦調查局查你有無犯罪記錄。我有一次在研究中要使用涉及公民隱私的數據,就經過了聯邦調查局和州警雙重審查。
中國人剛來美國時,發現美國人輕信他人。譬如,結了婚的研究生可以享受學校補貼的公寓,我去申請時太太還沒到美國,就把結婚公證書帶去。老美不看,說你說了就行。真信任人。記得我出國時在北京機場住宿,帶著太太、小孩和結婚證書,還被盤問了好久。生怕我出國前犯了作風錯誤。 西方是契約社會,普通人不必在信用卡公司或銀行存錢就可以拿卡,個人支票可以用於支付。而這些在港臺未必通行。美國人輕信,但你不能騙。一旦發現,你就玩完,找工,貸款可能沒人理睬。你這個污點可以背到終生,把國內的習慣帶到美國來,一些人就"因小失大"。在國內,失足一次不要緊,認個錯還可以再騙。難怪旅店大嫂要對我的婚姻審查一番,她說不定就逮住了一個拐賣婦女兒童的"好同志"。
媽媽說,你的院子可以號稱花園了。我不敢居功。這院子裡的花草是第一任房客設計的。他出身農家,經商發了財,第二次新婚時就買了這所新房。他把種地的幹勁用在了這片小院子,8年的辛苦勞動,投了好幾千塊的樹苗錢,等到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時,他買了一所更大的房子,把這所房子賣給了我,也把享受和維持的重任交給了我。 去年讀到一篇報導,說許多香港人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在好區買下房屋,把花園用水泥平了,修一個麻將桌,省了勞動,受到白人居民抱怨。在寸土必爭的香港,人們很難容忍花草爭地。在喜歡自然的西方人看來,香港人自然是"農民進城",只知道下飯館、飆車、唱卡拉OK,而不會享受自然,如帆船、劃雪、野營、園藝。不過,美國也是地多人少。媽媽常常抱怨美國人太少,不熱鬧。要真像中國那麼熱鬧,誰買得起地呀?
媽媽說,國內常認為你們在美國生活很艱苦。我說有些人的確艱苦,當學生的,書讀出來就好了;來美國不能讀書的,只好去做收入低福利差的工作。能夠在美國找到技術工作的大陸學子,幾年下來就不苦了。幾年下來,綠卡到手,工作適應,薪水上去,房子頭款付出,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憂慮。在大陸學人集中的IT工業,有了工作經驗是你炒老闆。據報導,很多軟體公司招一個人平均要花一萬美金,包括付給獵頭公司、面試、搬家、加入獎金等。。一年半載就換馬,DC的一個建築設計公司更許下重諾,只要呆在公司,公司出錢租寶馬車給你開。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工業發展初期,金融資本比人力資本缺,你這個打工仔後面有的是想吃飯的候補,資本家拿走高額利潤,你還怕失業。今天在美國,工業嚴重依賴技術,人力資本比金融資本缺,工人階級拿走高工資還想炒老闆。打工仔現在叫"打工皇帝"。利潤是資本的價格,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著勞資關係。
工作不愁,衣食無憂,有時產生出失落感,特別是有一番濟世抱負之人。留在美國也有得有失,個人生活是舒適了,業務水平也容易提高。然而,留學人員現在回國,還是很受重用,如果肯努力工作,機會前途比較好。從成就感來講,歸國也不失為一個選擇。美國的舒適讓太太們反對回中國,拖家的先生們有心無力。 来源:
從50年代起,在城裡工作的中產階級們就把家安在郊區。郊區的自然環境好,安靜、安全,適合小孩成長。好的居住區常常沒有商店,有的只是教堂和學校。所以,上一趟商店少則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有不少上班族每天來回就是一百公里之上。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不發達,走路又走不起,開車就成為每日生活。一人一車相當於一人一雙腳。好在汽油便宜,車快公路好,開個幾十里也不是什麼負擔。
媽媽不理解我買房買車為什麼要貸款,沒錢就不要玩格調嘛。
的確,中國人不習慣借錢消費,把手頭的錢花光了就該被罵是敗家子了,還敢借錢去超前消費?為什麼我要超前消費呢?人年輕時能吃能跑有心情玩,正是享受生活的大好時光,老了就動不了,也沒心思玩。所以我消費超前為的是青春作伴。可恨這年輕時功不成,名不就,錢包乾癟癟,只好鋌而走險借錢花。我為什麼敢借錢享受?因為有信心呀,每個月都會有進帳,還得起。仗著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不怕。沒聽歌裡唱嗎?"你用存款換此生,我拿青春賭明天",新老兩代人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當然,我若是真把工作給丟了,房子車子都得賣掉了來賠貸款。
是手裡沒錢才借款嗎?不盡然。我就是真有現錢,買車還是要貸款。因為貸款利率低於股市收益率,我一方面貸款買車買房,一方面把現錢壓進股市賺錢,這差額就是我要貸款的經濟動力。用銀行的錢來謀利嘛。那銀行也沒虧,它的貸款利息高於吸收存款的利息。當股市收益不好時,我把資金抽回來提前還貸款,左右都逢源。兒子我的這番計較媽媽哪裡明白?她還說,你在這貸款的房子裡睡得著嗎? 太睡得著了。第二天起床看股票帳面,白花花的銀子往裡滾,才知道明天會更好。有這樣的好事,有誰會犯"傻"去銀行存錢呢?放心,總有那膽小怕事的要把錢放在銀行的保險櫃裡才心安。
經濟學家把人分成兩類,敢冒險和怕冒險的。 賺得多 花得也多 說起來媽媽念過大學,早年我外公是洋行僱員,媽媽也是見了一些世面,但還是為普通美國家庭的住房條件感到吃驚。我的房子是一棟二層小樓,連花園在內有幾畝地,周圍鄰居的房屋的設計都不一樣,遠離交通要道和商業區,居家環境就像一個安靜的大花園。
媽媽說,你這書讀出這樣的結果,辛苦也值了。 媽媽最愛打聽的是我家的開支。我把工資單給她看。工資要扣掉收入稅、聯邦養老金、老年醫保預付等,差不多 35%就走掉了;還有單位退休金、個人養老投資基金、醫保自繳部分,一塊錢拿到手的就五毛幾。買東西時還打8%的銷售稅。 收入稅分聯邦稅和州稅,聯邦收入稅率從15%開始。有一個減稅額,1998年我們三口之家為15200,家裡每多一口人就可以再免2700;如果家庭收入低於這個減稅額,政府倒貼錢給你,高於此數就開始打稅。可以減稅的還有房屋貸款利息,退休基金,捐款,炒股損失和經商成本等。
美國實行累進稅制,譬如1998年應打稅額超過了4.23萬,超過部分按28%,超過10.23萬,按31%,最高可以進到39.6%的稅率。許多州還要收州收入稅。為了避免錯誤,多數人是請會計師報稅美國人到了65歲,醫療就免費了,每日生活若需要護士照顧的費用也由國家出。無論你的貧富或是否工作過。這錢不是政府掏包包,你每月工資的1.5%被預扣來"養稅防老"了。扣得多的比爾-蓋茨跟沒貢獻的流浪漢平等享用。退休金來源於國家、集體、個人三個帳戶。
除了聯邦政府預扣的社會養老保險金外(約工資的6%),單位也有退休計畫,此外還可以自願建立個人養老基金。加起來工資中可以有20%進入養老金,因為這部分收入及其增值部分取用前不打稅,所以大家為了減稅就充分利用。聯邦和單位的養老金髮放跟你的預扣量有關,可以拿到你百年之時。當然你若不幸英年早逝,錢歸公也是對美國人民的貢獻。個人養老金則是自己荷包裡的錢,想花幾個就幾個,想留給誰就給誰。 僱主會給你買醫療保險,也包括家屬,你要繳部分保金,自繳部分各僱主不同。
媽媽跟我講,要是美國的退貨方式能在國內實行就好了。我說實行過呀,不成功。許多人故意買了又退貨,商家抗不住這個損失。社會要富裕到一定程度,大家才不願為小錢去玩邪的;要文明到一定程度,有些行為才為共識所不屑。美國干"退貨"的人少,商家的大度建立在多數的文明和富裕基礎上。我在加州退貨有時就不容易,聽說是那裡的刁客多一些。 故意退貨只涉及公德,賴帳就是自毀長城了。
我有個韓國同學,離開美國前用信用卡買了幾千塊錢的東西,一拍屁股就回國,他走了好久還有信用卡公司的催賬電話。聽說早年臺灣和大陸的留學生回國前也有這樣做的。現在信用卡公司發卡前要問你是不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 為什麼美國人就不敢這麼干呢?因為一旦有賴帳被記錄在案,今後就沒人貸款給你了。沒有貸款,你拿什麼買房子,買汽車?而且,公司在雇佣你之前,會查你信用,誰願雇佣一個不還錢的傢伙?你過去賴別人的帳,今後就可能騙公司。有了你的社安號碼,公司付十幾塊錢就可以查你的信用。在美國的銀行工作,還要按指紋印由聯邦調查局查你有無犯罪記錄。我有一次在研究中要使用涉及公民隱私的數據,就經過了聯邦調查局和州警雙重審查。
中國人剛來美國時,發現美國人輕信他人。譬如,結了婚的研究生可以享受學校補貼的公寓,我去申請時太太還沒到美國,就把結婚公證書帶去。老美不看,說你說了就行。真信任人。記得我出國時在北京機場住宿,帶著太太、小孩和結婚證書,還被盤問了好久。生怕我出國前犯了作風錯誤。 西方是契約社會,普通人不必在信用卡公司或銀行存錢就可以拿卡,個人支票可以用於支付。而這些在港臺未必通行。美國人輕信,但你不能騙。一旦發現,你就玩完,找工,貸款可能沒人理睬。你這個污點可以背到終生,把國內的習慣帶到美國來,一些人就"因小失大"。在國內,失足一次不要緊,認個錯還可以再騙。難怪旅店大嫂要對我的婚姻審查一番,她說不定就逮住了一個拐賣婦女兒童的"好同志"。
媽媽說,你的院子可以號稱花園了。我不敢居功。這院子裡的花草是第一任房客設計的。他出身農家,經商發了財,第二次新婚時就買了這所新房。他把種地的幹勁用在了這片小院子,8年的辛苦勞動,投了好幾千塊的樹苗錢,等到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時,他買了一所更大的房子,把這所房子賣給了我,也把享受和維持的重任交給了我。 去年讀到一篇報導,說許多香港人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在好區買下房屋,把花園用水泥平了,修一個麻將桌,省了勞動,受到白人居民抱怨。在寸土必爭的香港,人們很難容忍花草爭地。在喜歡自然的西方人看來,香港人自然是"農民進城",只知道下飯館、飆車、唱卡拉OK,而不會享受自然,如帆船、劃雪、野營、園藝。不過,美國也是地多人少。媽媽常常抱怨美國人太少,不熱鬧。要真像中國那麼熱鬧,誰買得起地呀?
媽媽說,國內常認為你們在美國生活很艱苦。我說有些人的確艱苦,當學生的,書讀出來就好了;來美國不能讀書的,只好去做收入低福利差的工作。能夠在美國找到技術工作的大陸學子,幾年下來就不苦了。幾年下來,綠卡到手,工作適應,薪水上去,房子頭款付出,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憂慮。在大陸學人集中的IT工業,有了工作經驗是你炒老闆。據報導,很多軟體公司招一個人平均要花一萬美金,包括付給獵頭公司、面試、搬家、加入獎金等。。一年半載就換馬,DC的一個建築設計公司更許下重諾,只要呆在公司,公司出錢租寶馬車給你開。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工業發展初期,金融資本比人力資本缺,你這個打工仔後面有的是想吃飯的候補,資本家拿走高額利潤,你還怕失業。今天在美國,工業嚴重依賴技術,人力資本比金融資本缺,工人階級拿走高工資還想炒老闆。打工仔現在叫"打工皇帝"。利潤是資本的價格,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著勞資關係。
工作不愁,衣食無憂,有時產生出失落感,特別是有一番濟世抱負之人。留在美國也有得有失,個人生活是舒適了,業務水平也容易提高。然而,留學人員現在回國,還是很受重用,如果肯努力工作,機會前途比較好。從成就感來講,歸國也不失為一個選擇。美國的舒適讓太太們反對回中國,拖家的先生們有心無力。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留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