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楚漢戰爭中最懂兵法的兩位軍事天才(圖)

 2007-10-26 20: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史記》與《孫子兵法》的關係非常密切,《孫子·吳起列傳》是《史記》的重要一篇,太史公是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家孫子立傳的第一人,孫武的生平也是通過《史記》第一次被載入史冊。


一、《史記》與《孫子兵法》的名稱

    《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並沒有明確提出《孫子兵法》。「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二句,也沒有說「兵法」之名就是《孫子兵法》。《史記·衛將 軍驃騎列傳》:「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當含《孫子兵法》等)。」所以,《史記》並未明言《孫子兵法》,而只有 《孫吳兵法》之稱;而《孫吳兵法》應當是《孫子、吳起兵法》的合本。

《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據此可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以《孫子十三篇》作為《孫子兵法》的稱名。

    《漢書·東方朔傳》東方朔自稱學過兵法時,也說「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可見,東方朔學的《孫子兵法》也是孫子、吳起兵法的合訂本。

    《漢書·藝文志》明確記載的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見,《孫子兵法》在漢代確實單獨流傳;但《漢志》前冠了「吳」字,是為了區別於《齊孫子八十九篇》。

    可見,在司馬遷寫作《史記》之時,更多流傳的應當是《孫吳兵法》。

    《後漢書·禮儀志》、《輿服志》使用的也是《孫吳兵法》,可見,南朝劉宋時期《孫吳兵法》仍然相當流行。

     《後漢書·馮異傳》:「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註:孫子名武,善用兵,吳王闔廬之將也,作兵法十三篇,見《史記》。」《孫子兵法》之名《漢 志》有載,而《漢志》緣於劉歆《七略》,可見,《孫子兵法》與《孫吳兵法》在西漢都有流傳,即既有單本又有合本。

  

二、《史記》中的戰爭描寫與《孫子兵法》

   《史記》中描寫了許多著名的戰爭,這些戰爭對《孫子兵法》有繼承也有補充。

   
1、巨鹿之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項羽本紀》中的巨鹿之戰是非常有名的一場戰爭。巨鹿之戰中最有名的是如下一段:「項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破釜沉舟」。

    項羽的這種作戰方法即是《孫子兵法·九地》中「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的應用。不過,項羽將其運得非常靈活而已。

    《漢志》中有《項王》一篇,此書今已失傳,可見,項羽是深通兵法之人。他不僅會打仗,而且有《兵法》傳世。此書可能是後人追記,但是,它證明了項羽的兵學修養極高。項羽年輕時,一定要學「萬人敵」的兵法;所以,他才有如此高的兵學修養。

   
2、彭城之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始計》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項羽深諳此道,最著名的戰例就是彭城之戰。這是一場在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漢二年(前205)四月,劉邦利用項羽陷入山東戰場平定齊地叛亂的機會,率領五十六萬大軍佔領了西楚國都城的彭城。

    劉邦此行,主要是為了消滅項羽集團,順便接走家人。劉邦起兵反秦時並沒有攜帶家屬,所以,他這次打到彭城,離他的老家沛縣只有二百里地,所以,他想這次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

    項羽得知劉邦攻佔彭城的消息之後,帶了三萬精銳騎兵,繞過劉邦重點設防的彭城東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蕭縣,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蕭縣。蕭縣在彭城的西面,距當時的彭城只有六十里地。項羽到達蕭縣之後,對攻佔彭城的劉邦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進入彭城之後,忙於搜刮項羽的財寶、美女,每天飲酒宴會,根本顧不上接他的家人。項羽從彭城之西,突然襲擊彭城的漢軍。戰鬥從早晨打響,到中午,楚軍已經打敗了漢軍。

    項羽這次彭城之戰只投入了三萬軍隊,劉邦卻有五十六萬軍隊,為什麼項羽能以如此少的軍隊大敗劉邦呢?

    劉邦進了彭城,自以為已經穩操勝券,每天喝酒慶功,把當年項羽從長安掠走的秦朝的財寶、美女全都收歸己有。這恰好應驗了范增當年對劉邦的兩句評價:貪於財 貨,好美姬。他對項羽的反攻也有準備,但是,項羽卻沒有在劉邦重兵佈防的彭城的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從彭城西面的蕭縣進行奇兵突襲,打了劉邦一 個措手不及,連劉邦本人也在一場突然而來的沙塵暴中僥倖逃生:

    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従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劉邦在前面逃,楚軍在後面緊追不舍。劉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見他的兒子、女兒,他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惠帝,他的女兒是魯元公主。為劉邦趕車的夏侯嬰匆忙中將劉 邦的兒子、女兒抱上了車,但是,楚兵追得太急。劉邦擔心因為車上多了兒子、女兒跑得慢,便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一見,趕快停車抱孩子,劉邦還 很不願意。跑不遠,劉邦又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又忙著停車抱孩子。一連幾次這樣,劉邦急得要拔劍殺夏侯嬰。夏侯嬰說:情況再緊急也不能不顧孩 子。劉邦這才同意讓兒子、女兒跟他一塊兒逃,最終擺脫了危險。可見,劉邦敗得多麼慘痛。

    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大敗劉邦,原因頗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劉邦不是沒有防備項羽,只是他防範的重點是彭城之東與彭城之北,因此,這是項羽從齊地進攻彭城最有可能性的方向;但是,項羽偏偏選擇了彭城之西。這是劉邦最不設防的地方,所以,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

   
3、韓信與龍且的對決——《孫子·始計》: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楚漢戰爭中另一位軍事天才是韓信,韓信成功的戰例非常之多,我只舉一個例子:

    韓信在滅掉魏、代、趙、燕諸國之後,兵臨齊國,他在游士蒯通的勸告下,不顧劉邦已派酈食其已勸降齊王的現實,突然襲擊,打進齊國。齊王殺酈食其,向項羽求救。齊地是西楚國國都彭城的北方大門,項羽在韓信橫掃北方諸侯各國時幾乎毫無作為,此時卻派大將龍且率兵救齊。

    龍且是項羽集團的重要軍事將領,《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述了陳平勸劉邦施行反間計以擊敗項羽時曾經說過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彼項王骨鯁之臣亞夫、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

    陳平曾經在項羽手下做過官,後來畏罪投靠劉邦,因此,陳平非常熟悉項羽最重要的武將謀臣。在陳平開列的項羽手下的骨鯁之臣中就有龍且,由此可見,龍且在項羽集團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且是項羽起兵反秦時就追隨項南征北戰的猛將,而且每到關鍵時刻項羽都會起用龍且。劉邦、項羽的第一次正面交手是彭城大戰。此時是漢二年(前205)。

彭城之戰失敗而歸的劉邦,並未就此罷手,而是思前想後,圖 謀滅項大計。劉邦此時提出了一個還有戰略性的目標——聯手滅項。他問張良:我願意捐出函谷關以東的土地,與人共分天下,誰是可以承擔此重任的人?張良回 答:只有三個人,一個是你手下的韓信,一個是三不管的彭越,一個是項羽手下的勇將黥布。

    劉邦立即派人策反了黥布。黥布是項羽手下的悍將,為項羽多次立過大功。黥布叛變使項羽非常惱火,項羽派出去平定黥布叛亂的大將就是龍且。

    黥布是著名悍將,漢十一年,劉邦抱病平黥布叛亂,其時項羽已死去六年,但是,劉邦看見黥布的軍陣如同項羽的軍陣還非常膽怯。此仗雖然劉邦取得最後勝利,可 是黥布的軍威仍然為劉邦所重。劉邦儘管病得非常重,還不得不抱病出征,派誰去平黥布之亂他都不放心。為什麼呢?黥布太有才了!可是,當年黥布背叛項羽之 時,項羽派去平定黥布之亂的卻是龍且。龍且在項羽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龍且去平定黥布之亂的結果如何呢?《史記·黥布列傳》有一段非常翔實的記載:

    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擊之耳。於是殺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數月,龍且擊淮南,破布軍。布欲引兵走漢,恐楚王殺之,故間行與何俱歸漢。

    龍且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黥布之亂!黥布是悍將,連劉邦都怯他三分,可是龍且竟然打敗了黥布。這說明什麼?說明龍且深得項羽信任,說明龍且比黥布更高明,更凶悍。龍且的軍事才能由此可見。

    在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中,龍且被《史記》記載下來的並不多,其中,最為翔實的只有一次:韓信攻佔齊地之後,項羽派龍且率兵救齊。

劉邦最後在軍事上打敗項羽的最大優勢就是他手下的韓信攻佔了黃河以北的全部地盤,滅掉了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特別是韓信破齊,對項羽的震憾最大!

    項羽一向非常重視齊地(今山東一帶),當年齊地田氏與關中劉邦幾乎同時造反,但是,項羽棄劉邦而攻田氏即是一例明證。因為齊地接靠彭城,齊地對西楚國的威 脅比起關中的劉邦要大得多。所以,韓信拿下魏、代、趙、燕諸國,項羽都未及時應對。韓信拿下了齊地,立即引起項羽的高度重視。

    項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派龍且率兵救齊。龍且臨危受命,說明瞭他在項羽心中的地位仍然是男一號。

    龍且到達齊地之後,與齊王田廣合軍一處。龍且帶了多少軍隊,史書記載是「號稱二十萬」。據我估計,龍且所帶軍隊應當是十萬,而且是項羽從滎陽戰場上抽調的 十萬精兵。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對峙的二十八個月裡,始終佔有上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項羽的兵力從未少於劉邦。但是,漢四年劉邦最後追殺向今安徽撤退的項羽 軍隊時,劉邦是二十萬軍隊,項羽只有十萬軍隊。項羽的軍隊為什麼越打越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當是龍且帶走了項羽的十萬精兵。這可是項羽的看家本錢啊!連 這種本錢項羽都捨得投資,可見,項羽對收復齊地何等重視。

    龍且是西楚國的悍將,十分善戰。龍且到了齊地,有人向他建議:韓信的軍隊是遠道而來的勝利之師,軍鋒正盛;我們是本土作戰,應當深壁堅守,然後讓齊王田廣 到各地宣傳齊王尚在,這樣,各地被韓信征服的齊城就會倒戈反漢。韓信遠道而來,如果齊地都倒戈反漢,韓信的軍糧都很難解決。到了漢兵斷糧之日,豈不是不戰 而降漢軍嗎?

    戰未合,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應當說,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計謀,但是,龍且聽不進去。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悍將,他擊敗過悍將黥布,從未打過敗仗,更沒有用計謀打敗過敵人。龍且從來都 是在進攻戰、遭遇戰中打敗對手的。因此,龍且認為:如果這樣戰勝韓信,豈不太丟面子了。更要命的是,龍且認為韓信非常容易打敗。這一仗如果打勝,整個齊地 可得其半,於是,決定迎戰韓信(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 陣)。

    結果,在面對韓信大軍之時,韓信巧妙地利用了龍且的驕傲自大,率軍半渡濰水,假裝力怯而退。龍且不知是計,遂帶領少數軍隊渡濰水追殺。其實,韓信前一天晚 上已經派人在濰水上游用上萬沙袋堵塞濰水。龍且不知深淺,自以為韓信怯懦,濰水水淺。等龍且渡過濰水,韓信立即派人將上游的萬餘沙袋全部撤掉。洶湧澎湃的 濰水滔滔而下,將龍且的軍隊切為兩半,龍且的大部隊因此渡不了河。渡過河的龍且,只帶有少量軍隊,韓信率大軍急圍龍且,龍且最終戰敗被殺。龍且之死在情理 之中。龍且只不過用自己的生命驗證了兵法中最普通的一條真理:驕兵必敗。(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周龍且,佯不勝,還走。龍 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水東,軍散走——《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是,龍且之死卻給項羽帶來了致命一擊:不僅徹底失去了齊地,使西楚國的國都完全暴露在漢兵的視野之下,而且使項羽二十八個月的滎陽對峙立即變得毫無意義 了。滎陽對峙的前提是西楚國的後方彭城是安全的,項羽軍糧軍需的保障地是安全的。齊地被韓信佔領,項羽的大後方立即變得岌岌可危,再在滎陽對峙下去可能面 臨被包圍的險境與斷糧的危險。所以,龍且的大意輕敵,不僅使自己失去了生命,也最終斷送了項羽的霸業。龍且兵敗被殺之日,也就是項羽大勢已去之日。

    韓信打敗龍且的這一戰法就是未敵以弱,即《孫子·始計》: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韓信是一位示弱的高手,幾乎每戰均用此法。井陘之戰,韓信也用此計,示趙以弱,偽裝戰敗,丟棄旗鼓,引得趙兵隊形大亂,爭搶旗鼓,再回馬一槍,打敗趙兵。


三、慎戰        

    《孫子兵法·作戰》篇對用兵之禍,有詳細闡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可見,用十萬之師費用之大。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這是《孫子兵法》中非常精彩的一段論述:這段論述的核心是慎戰。戰爭對財力的消耗太大,對百姓的傷害太大。《史記》中司馬遷多次表述了這種慎戰思想,其中,最主要是在有關對匈作戰的記述之中。

   《韓長孺列傳》中記述了韓安國在朝議中反對用兵匈奴的意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

   《酷吏列傳》中記載了博士狄山的悲劇。狄山反對用兵匈奴:「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舉兵擊匈奴,中國已空虛,邉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狄山因此而喪命。

    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諸篇中不厭其煩地記載反對用兵的意見,這固然是歷史的真實記載,但是,其中亦不乏慎兵之義。

    《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了主父偃初見武帝時的一番對話,

    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願 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獼(mì),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且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爭者末節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稷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 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 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鹹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 人眾不足,兵草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東,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輪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 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亦適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 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獸畜之不屬為人。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 而下修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 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主父偃的話非直接引用《孫子兵法》,而是,引了《司馬法》,

     但是《孫子兵法·用間》也講了同樣的道理: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主父偃上書九條,有關對匈作戰的僅有一條,但是,司馬遷獨獨對這一條詳加記述,為什麼?

    因為這一條主要是講慎戰。司馬遷對此記述得如此詳細,正說明司馬遷對對匈作戰持慎重態度。

    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是中國兵書產生最多的時期,但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許多兵書,如《項王》、《韓信》、《范蠡》等,但是,這些兵書今已全部失傳。唯獨《孫子兵法》流傳至今,這是歷史的選擇,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四、對匈作戰與創新發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新解

    漢武帝時期,最大的戰爭是對匈奴作戰。但是,由於這場戰爭是農耕民族對草原民族的戰爭,因此,「長途奔襲,尋機作戰」成為最適用的戰爭。當然,「長途奔 襲,尋機作戰」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是,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與《孫子兵法》中講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

    這是武帝時期對匈作戰的需要,這是新的戰爭對《孫子兵法》的新要求。《史記》忠實記載了這種變化,適應這種新打法的衛青、霍去病等一批新的將軍非常適應。李廣等老一批將軍卻因為不適應這種新的戰爭方法而被淘汰出局。

    可見,現實在變化,戰爭也在變化,兵法也要適應這種變化而變化。經典的價值是永久性,但是,經典也需要創新,也需要發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