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 畢升



畢升(?-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即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裡,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裡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後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畢升於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於今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之陽。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其孫文顯、文斌、文忠為之立碑。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盤地五桂村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原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經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湖北省文管會等單位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28名 者鑑定,確認無疑。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