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秦陵埋藏的血案:17座殉葬墓訴說秦朝亡國原因

 2007-08-02 23: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棺內屍骨有的下肢部分被埋入棺旁的黃土,頭骨卻放在槨室的頭箱蓋上。有的屍骨頭蓋骨在槨室外,其他骨骼卻置於槨內。更為奇特的是,一具屍骨的軀體與四肢相互分離,零亂地葬於棺內,唯獨頭顱卻在洞室外的填土中……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某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又有兩處兵馬俑坑出現在世人面前,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馬俑發現、發掘的詳細經過,並以兵馬俑軍陣所展現的線索,全景式地探尋了兩千多年前大秦帝國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嬪的不同命運。劃時代的強弓勁弩1976年的春節過後,考古人員發現,就在離一號坑東端北側約20米的地方居然還深藏著一個俑坑、埋伏著一批兵馬。這一天是1976年4月23日,考古人員將這個俑坑編為二號坑。坑內埋藏木質戰車89乘,陶俑、陶馬2000餘件,青銅兵器數萬件。從整體推斷,這是一個由弩兵、輕車兵、車兵、騎兵四個不同兵種組成的大型軍陣。

這個軍陣與一號坑軍陣的不同之處,首先是在最前方的一角排列著一個弓弩手組成的小型方陣。從文獻中可以看出,作為秦代的弓弩手,他們必須是年輕健壯的「材力武猛者」,經過至少兩年的培訓才可作為射手初入軍陣,不難設想的是,二號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動寫照。立姿射手體形勻稱,身材高大,均在1.80米以上,面部表情透視出青壯年特有的堅毅與剛強。而那陣容嚴謹、姿態整齊的跪姿射手,身著戰袍,外披鎧甲,身體和手臂向左方傾斜,二目向左前方平視,兩手在身的右側持弓搭箭,背部置有上下兩個對稱的負矢陶環,每個陶環裝置銅鏃多達100支,其負矢之多,比起當初魏國武卒「負矢五十」的數量多達一倍。由於射手面容和衣褶紋的不同,使這個特殊的軍陣在整齊嚴謹中又充滿了鮮活的個性,尤其射手頭部那向左或向右挽起的高高髮髻,髻根均用朱紅色絲帶系扎,有的飄於肩下,有的似被風吹動向上翻捲,顯得英武神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特殊的方陣四周均是持強弩的立姿射手,方陣的中心則為持弓的跪姿射手。這種並非偶然的列陣方法,明顯地告訴人們戰爭中的程序和步驟。當敵人接近時,立姿射手先發強弩,繼之跪姿射手再發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換,從而保證矢注不絕,使敵人不得前來而斃於矢下。這種善射方法在保持身體平穩、正確擊中目標的作用中,具有極為科學的依據。

【神奇的地下騎兵軍陣】

從秦始皇兵馬俑坑排列的兵陣來看,既有古代兵書所說的「魚麗之陣」的車、步協同的寬大界面,又突破了在二線或三線的兵力配置,從而出現了強大的縱深,形成了「本甲不斷」的雄壯氣勢。由於步兵和騎兵躋身於戰場並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優越性,才使中國古代那動輒千百乘、大排面密集的車陣戰,在中華大地上叱吒風雲地度過了十多個世紀之後,不得不相形見絀地退出歷史舞臺,漸漸在戰場上消逝。而另一種新銳部隊———騎兵,開始大規模地馳騁疆場,並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儘管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已被公認為中國產生騎兵的標誌,但它顯然處於中國騎兵史上的「童年時期」。之所以說是童年時期,是因為除在戰爭中的作用不甚明顯外,一個顯著的標誌是沒有馬鞍和馬鐙,武士們只是騎著一匹匹的裸馬在作戰。到春秋時代中期,秦國的騎兵才作為一支能夠獨立作戰的兵種嶄露頭角。當然,因時代條件的侷限,同樣發揮不了太明顯的作用。直至秦始皇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騎兵數量急劇增多,其戰鬥力也明顯加強。對於強悍的匈奴騎兵,沒有一支訓練有素、強健精銳的騎兵是難於角逐的。所以,這時的秦軍加強了騎兵部隊的建設,並大規模用於軍事行動,出現了大將軍蒙恬率軍擊敗匈奴騎兵,使之遠退漠北,十餘年不敢南下的戰爭勝況。遺憾的是,古代騎兵的裝飾、布局及軍陣的風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落於茫茫煙塵之中,秦俑二號坑騎兵俑的出土,為後人無聲地打開了一扇神秘的窗戶,二千多年前騎兵軍陣的一切再度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從另一角度觀察,秦俑坑的騎兵軍陣,完全是模擬現實的藝術再現,每個騎兵的身高都在1.80米以上。從體形的修長勻稱、神態的機敏靈活,以及身材和面部顯示的年齡特點,完全符合兵書所言「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趨絕倫」的要求。三號坑呈現古代軍陣指揮部形貌發現二號坑18天後,1976年5月11日,考古人員於一號兵馬俑坑西北側25米處,又探出三號兵馬俑坑,這一發現無疑又是一個極大的喜訊。1977年3月,考古人員對三號兵馬俑坑作了小型的試掘,發現這是一個形制和內容完全不同於一、二號坑的奇特的地下營帳。當它的廬山真面目完全顯現出來後,人們才發現這是一個奇異的俑坑,整個建築面積僅為300平方米,尚不到一號坑的1/20。但它的建築形制特殊,坑內結構高深莫測,令考古人員一時難以作出確切的結論。

從總體上看,一號俑坑平面呈長方形,二號俑坑平面呈曲尺形,唯有三號俑坑平面屬於一個不規則的凹字形。它的東邊為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遺憾的是,坑中陶俑的保存情況遠不及一、二號坑。一號坑陶俑雖然有被破壞的跡象,並有許多陶俑被打碎、陶片被移位、兵器被盜等現象,但這些陶俑的頭卻大部分留在坑內,經過修復後,陶俑缺頭者並不多,而三號俑坑的陶俑大部分沒有俑頭,陶馬的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由此,考古人員推斷三號俑坑曾遭受過比一、二號俑坑更加嚴重的洗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三號俑坑的建築未遭火燒,而是屬於木質建築腐朽後的自然塌陷。這種奇特的現象又成為一個待解之謎.

隨著發掘的不斷進展,三號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車馬房和北半部得到了大面積的清理,一個古代軍陣指揮部的形貌一覽無餘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三號俑坑作為古代軍陣指揮部完整的實物形象資料,是世界考古史上獨一無二的發現。它的建築布局、車馬特點、陶俑排列、兵器配備,都是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古代戰爭及出戰儀式等方面難得的珍貴資料。一幅完整的古代陳兵圖顯然,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及其內容的排列組合,絕不是無意識或無目的的安置和擺佈,而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奧妙無窮的實戰車陣的模擬,是一幅完整的古代陳兵圖。周滅殷的牧野之戰,只是一種單調的車步配置一線的橫排方陣,雙方交戰時均作全正面衝突,在戰術上沒有策略性的變化和藝術的表現。秦俑坑軍陣布局和兵種的排列,隱現著一種隨戰場情況變化而軍陣和兵種配置也隨之變化的跡象。

執弩的前鋒射擊後,可隨即分開居於兩側給後面的主力讓路,騎兵則根據不同的敵情,以迅疾的速度衝出軍陣,和步兵主力形成犄角夾擊敵人。這種戰術上的變化,在春秋中期的車戰中就已開始出現,到戰國時期隨著步兵與騎兵的興起,這種以夾擊為隊形的陣法漸趨成熟。春秋時期大排面的車陣戰已被這種追擊、包圍、正面進攻的戰略戰術所替代,兵法中所云的「雁行之陣」也由此形成。 字串9

秦俑軍陣無疑是已趨成熟的「雁行之陣」的再現。可以想像的是,當戰爭一經開始,陣前的弓弩手先開弓放矢,以發揮其穿堅摧銳的威力。一號坑的步兵主力乘機向前推進,二號坑的騎兵與車兵避開敵軍正面,以迅猛的特長襲擊敵軍側翼,一號坑步兵主力在接敵的同時將隊形散開,和車騎兵種共同將敵包圍,致使敵軍呈困獸之狀,從而達到殲滅目的。

而二號俑坑則是由弩兵、騎兵、車兵組成的軍陣,當二號俑坑的兵車、戰馬以「取銳」、「迅疾」的快速進攻戰術衝入敵陣時,一號坑的大軍則「無窮如天地,不竭於江河」,與敵軍正面交鋒,這種佈陣方法,可謂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互相勾結,又有各自摧銳致師的性能和目標。曲陣的神奇變化,迅疾勇猛;方陣的高深莫測,雄壯威武,使得這個雁行之勢攻無不克。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正是利用這樣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席捲天下,成為千古一帝。

【17座殉葬墓訴說2000年前的血案】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於沙丘撒手歸天後,丞相李斯斷然決定秘不發喪,知情者僅限於胡亥、趙高和幾位近侍。李斯與趙高秘密籌劃後,秦始皇的遺體被放人一輛可調節溫度的韞椋車中。放下車帷,令其他臣僚無法知道車內虛實,每日照常送飯遞水,臣僚奏事及決斷皆由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和李斯代傳批示。在這新舊政權交替的危急之時,李斯急催趙高速發詔,召扶蘇立即趕回咸陽守喪和繼承皇位,以免發生不測。 字串1

然而這時的趙高卻另有打算,在他的威逼和誘勸下,李斯終於被迫同意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派使者賜劍給屯守北疆的公子扶蘇,羅織罪狀命他自殺,改立胡亥為皇帝。

為等待扶蘇的死訊,車隊故意從井陘繞道九原再折回咸陽。漫長的旅途和酷日的暴晒,使秦始皇的屍體已腐爛變質。李斯、趙高速命人買來幾車鮑魚隨韞椋車同行。以鮑魚之臭掩飾屍臭,使隨行臣僚不致看出破綻。
當車隊就要駛進咸陽時,扶蘇自殺的消息傳來,於是,李斯、趙高才公開秦始皇的死訊。九月,將秦始皇早已腐爛的遺體草草葬於驪山陵中。胡亥由此登基稱帝。

在趙高的唆使下,胡亥登基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人用毒酒將北疆屯邊的將軍蒙恬賜死,然後將6位王子和10位公主捕捉,押往長安東南處一一殺死。緊接著又逮捕12位王子押往咸陽鬧市斬首示眾。其餘皇室宗親,有的被迫自殺,有的則在出逃中被「御林軍」截殺……為徹底斬草除根,胡亥下令對朝廷中那些持有異議的臣僚也一一斬殺。

隨著秦帝國大廈的傾塌,這段震驚天下的血案也漸漸埋沒於歲月的塵埃之中。然而,1977年10月,程學華率領的秦陵考古鑽探小分隊,在陵東發現了17座殉葬墓,為後人打開了一扇透視2000年前那段血案的窗戶。

考古人員發現墓葬形制均為帶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狀,其中斜坡道方壙墓2座,斜坡道方壙洞室墓6座。墓的獨特形製表示了墓的主人應是皇親宗室或貴族大臣。從墓中發現的異常講究的巨大棺槨推斷,也非一般平民所能享用。

棺內屍骨有的下肢部分被埋入棺旁的黃土,頭骨卻放在槨室的頭箱蓋上。有的屍骨頭蓋骨在槨室外,其他骨骼卻置於槨內。更為奇特的是,一具屍骨的軀體與四肢相互分離,零亂地葬於棺內,唯獨頭顱卻在洞室外的填土中。經考古人員仔細研究後發現,這個頭顱的右額骨上有一塊折斷的箭頭,顯然是在埋葬前被射入頭部的。在已發掘的8座墓中,共有7具屍骨存在,其中有一座竟找不到一塊殘骨,卻發現了圓首短劍一柄……一切跡象表明,墓中主人是受到外力打擊而死亡的。

證明墓主人是皇親宗室、臣僚貴族的理由,除獨特的斜坡墓道外,考古人員還在墓中發現了極為豐富的金、銀、銅、玉、漆器及絲綢殘片。其中一件張口鼓目、神似鮮活的銀蟾蜍,口中內側刻有醒目的「少府」二字,說明此件葬器來自秦代少府或由中央鑄銅官署———少府製造,後為墓主人所有。如此珍貴的器物,亦是平民所難擁有或見到的。

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和見證物,不能不令人想起胡亥製造的那場宮廷血案。這一具具凌亂的屍骨,無疑都是被殺的王子、公主或宗室大臣。更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了挖墓人員當時取暖留下的灰燼,這就進一步說明挖墓時間是在冬季,而胡亥誅殺王子、公主、朝廷臣僚的時間也是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秦始皇陵的17座殉葬墓,以及秦都咸陽城內的血雨腥風,無不昭示著這種結局的真正原因。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