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有數據顯示,至2007年3月,外匯儲備達12,020.31億美元。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且正以每個月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我們有句俗話:家裡有糧,心裏不慌。一些學者和官員也認為「外匯儲備當然是越多越好」。果真是這樣嗎?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來源。分析顯示,特別是近年來,外貿順差對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貢獻很小,而來自外商的直接投資,尤其是熱錢湧入佔的比重相當大。為吸收這些外匯,政府需要發行大量的人民幣;而為減輕由此導致的通貨膨脹,又需要發行大量的央行票據或國債去回籠貨幣。也就是說,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以擴大債務(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或國債)為代價兌換外幣資產的過程,這種過程導致內債劇升。2004年,僅顯性的中央政府內債已經達到GDP的30%。除此之外,中央政府還需要承擔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的隱性債務,而對於後者的規模目前還沒有完整和準確的估計。但可以肯定,中國內債近年急速增長,其規模已經達到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區域。
其次,外匯儲備是不是多多益善?中國的外匯儲備算不算多?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博士表示,一般認為,外匯儲備規模與進口需求、GDP規模、償還外債的需要與資金流向有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了主要國家的外匯儲備,根據經驗規則提出了外匯儲備規模「下限為進口加償外債的1/5,上限為1/3」的觀點。此外,外匯儲備與GDP之比不應超過10%。200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佔GDP的40%。這樣看來,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然而,外匯儲備的多寡不是國家經濟實力強大與否的標竿。恰恰相反,目前外匯儲備激增帶給中國的是內外交困的壓力。
第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4年就指出,中國外匯儲備成本太高。這些「准財政赤字」(quasi-fiscal deficit)使央行陷入「滾雪球」的困境,而貨幣政策也無所適從,從長期來看更是潛在「財政脆弱性」的主要來源。具體說來,每年,央行必須實實在在支出的兩項固定費用包括準備金利息和央行票據利息。
準備金方面,截至2004年5月,銀行體系平均超額準備比例仍然達到3%,總準備金餘額一般在29000億左右。按照1.89%的法定准備金利率,以及1.62%的超額準備金率,央行的年利息開銷在300億元上下。
央行票據方面,2003年4月22日至12月底,共發行63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為7,226.8億元,發行餘額為3,376.8億元。2004年,央行票據到目前為止已發行近90期,預計今年的票據存量約為七、八千億。按6個月央行票據3.4%左右的參考收益率計,央行每年必須為此支付250 ~300億人民幣。
而央行最主要的收入是清算體系的管理運作費用,每年約為400億元。所以,外匯局儲備管理司2004年11月的報告寫道,央行可計算的年實際虧損在150億至200億元間。
第四,金融風險加劇。外匯儲備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進行國際支付,但必須是自己的財富。而中國的儲備外匯主要來自直接投資和熱錢湧入。如果用中國現存的外匯去大量購進國外產品而又沒能夠及時創匯填補,同時游資轉移的話,那麽將引起國內物價的大幅上揚。此外,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佔用中國大量的基礎貨幣,一旦外資撤離中國,央行將面臨如何收回因外匯配套而發行過多貨幣的壓力。教訓顯示,一國金融危機的引發往往是游資在作祟。
喜好做表面文章的中共政府常常宣揚自己是外匯儲備大國,可卻從不告訴人民這些高額外匯儲備的代價以及對人民福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威脅。那麼,外匯儲備如此增長,除了讓中國內外交困,對中國人民來說,有什麼切切實實的好處呢?。
看中國首發
- 關鍵字搜索:
- 外匯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