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長大了,對孩子就有一種由衷的愛憐,因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未被社會的各種觀念、各種潮流、各種追尋所俘虜的本真。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一天都為了尋找自己的快樂而活著,不受外界的影響,那是人最自我的一個時期,當然那是不自覺的自我。進入社會後,我們就開始被角色化,說著自己不想說的話,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開始逐漸的遠離了「自我」。到最後甚至掛在我們身上的各種稱號、各種觀念各、各種思想慢慢嵌入了肉體,侵佔了靈魂,人最自然的東西,這也是區別於你和他人不同的東西,逐漸被銷蝕掉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不是坦克大炮,而是思想觀念,是世俗輿論無形的力量,它們可以使人徹底失去自己徹底淪為奴隸淪為工具,而自己對此卻毫無自知。我們有很多理由,去辯解這個改變的合理性或者無奈。但是,只有一次的生命,就這麼被角色所腐蝕,是不是一種悲哀?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我喜歡把這話反過來理解「不知死,焉知生」。人生種種的際遇,都是有許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所以我不信命這樣的東西,不管那些偶然的因素造成了我的幸或者不幸的必然,那都是我的唯一一次的人生,所以都應當珍惜,都要鼓勵自己享而受之。有個哲人說,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超越一切成敗禍福的豁達心胸。死是人的唯一必然,知道了這個必然,我們才能更用明晰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得失,對待人生的取捨,而不是一味地在大眾裡尋找自己的回音,或者不負責的把自己交給了社會、世俗,任之揉搓。
自小讀書,父母就不斷的叮囑,要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息,現在的老師也是如此告戒學生。大概是我們的民族遭遇的苦難太多了,窮怕了餓怕了,讀書最終的價值就是能否以此換來財富換來地位,如果不能,寒窗十幾年也就毫無意義了,甚至會成為讀書無用論的範例。這一價值標準決定了我們教育的功利性,我們只學有用的知識,能幫我們考得上大學,找到好工作的知識。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哪個老師跟我說過要享受生命的話。平時同事聊天,說誰誰很年輕就走了,就不由感嘆人生短暫和無常,然後就會有人總結:所以有錢不要捨不得花,吃好穿好,別虧待自己。悲乎,我們的享受就只限於吃好穿好!!記得《論語》中有一段,一日,孔子問他的學生他們各自的理想,有幾個說要成為國家的重臣,只有一個說,希望能在暮春時候,和三五好友在河裡游水嬉鬧,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回答說,我和你的理想一樣。我們一直認為儒家的文化是代表出世,但孔子本人是個真性情的人,他個人理想也是為了享受生命。但生在亂世,他懷著對社會的責任,奔走在中原大地上。而我們後人卻把他的責任當作了他對功名的追尋。我們現在的教育內容可能遠比不上孔子時候豐富,音樂美術體育這些「雜科」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但實際上,這些看是無用的東西,更能豐富美化人的心靈,也更能給心靈帶來撫慰,給人帶來比吃好穿好更廣闊更自由更美妙的享受。如果,這些無用的知識重新被重視,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我們的人生和社會也會美好很多。
無用之用,可能不能給我們帶來珍饈美味,不能帶來金銀珠寶,但它們熏陶我們讓另一種視角去感知世界,保持心靈的自由和敏銳的判斷力,而使我們不至於被流俗被已成為公理的思想觀念牽著走,它們也逐漸培養我們在獨處中享受豐盛,引領我們在獨處中接近神明的境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無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