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歷史上3座陪葬最豐的帝王陵墓

 2007-05-20 15: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自秦始皇以後,中國大大小小的帝王約有492位(這一數字是有爭議的)。這些帝王中,目前留下陵墓的,可以找到遺址的,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原因一是一些短命帝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陵墓,如明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後,下落成謎,哪有陵墓?二是被大自然的風雨摧毀了,已找不到「墳頭」。目前考古發現的,多是這部分的陵墓,如2006年底發現的安徽漢代六安王陵。還有,就是被盜墓者和復仇者掘掉了。在目前大家能看到的帝王陵墓中,沒有被盜的很少,如唐陵,19座被盜了18座。還一個原因也不能不提,為了防止被盜,有的帝王乾脆不留陵,如帝王中首提「薄葬」的曹操有「七十二疑塚」,實際他葬在高陵,又稱西陵,至今不見蹤影。元朝諸帝也行此道,崇尚「深葬不墳」,據說成吉思汗的陵墓造好後,調萬匹駿馬踏平草地(即「其墓無塚,以馬踐蹂」),隱去陵址。這類帝王該算是「王中王」,可謂聰明死了。

  在盜墓者眼裡,眾多帝王陵墓中,哪幾座最值得冒險?滿門抄斬、誅滅九族也可以不顧?換一個話題說,哪幾座帝王的陵中陪葬最豐?就今天來說,每一座帝王陵墓都是一座寶庫,裡面的陪葬品都是價值連城的,哪怕是當年一隻極普通的瓷碗,現在都是文物。帝王陵墓越往前,其陪葬品的價值越高。所以,到底哪幾座帝王陵最有價值,並不好一概定奪。但從民間和史料記載來說,陪葬品最豐的有這麼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前兩座是毛澤東詩詞中所提到的「秦皇」、「漢武」的陵墓,乾陵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由於這三陵中寶藏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一個謎,對盜墓者來說極具誘惑力,是盜墓者最想下手、最值得冒險的三座陵。不像慈禧陵、裕陵等「肥陵」已在民國時期被軍閥孫殿英部徹底盜挖,後又在「文革」中間,被官方「考古」過。

  秦陵是中國帝王第一陵墓。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當年秦陵「墳高五十餘丈,」折算成現代的高度為115米左右,佔地56.2平方公里。《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詳細說明,「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水,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之者久。」從這文字裡可以看出始皇陵的宏大,據說到他死時也沒有完工。

  秦陵陪葬品的數量到底有多少?司馬遷稱,「奇器珍怪徙藏滿之」。最新考古勘探資料顯示,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規模相當於5個現代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地宮就這麼大,裡面的陪葬品以「藏滿之」來推測,數量該驚人了。僅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槨,就是無價之寶。據《漢書》等史書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可見這副棺槨的文物價值。目前僅在陵區地宮外發現的文物,已超過10萬件;陣容宏大的兵馬坑則更是震驚世人,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由此也可見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過,有學者認為,秦陵地宮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麼豐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過。當時,項羽為了報復秦王的橫徵暴斂,入關後,動用了30萬人,「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動物不絕」。除了這一次,後世盜挖秦陵的事也未斷過,如在民國初年,軍閥孫連仲就打過秦陵的主意。但這從側面也說明,秦陵當中陪葬品的豐富了。也有人說,秦陵的地宮並沒有被打開過,當年項羽確實是想掘開秦陵,但因秦陵太堅固,無功而返,僅留下了兩條「霸王溝」。已完成的對秦陵的考古探測,初步證明秦陵的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探測中發現盜洞有兩個,直徑達1米,但深度只有9米,離地宮很遠。目前,已出土文物和發現的被盜物品,多為陪葬坑或甬道內的陪葬品,秦陵地宮中的寶物無法估量。

茂陵秦亡漢興,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第一個「國富民強」的朝代,厚葬之風也隨之出現了第一個高潮。漢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西漢的帝王陵在今陝西咸陽附近,共有11座;東漢的帝王陵共有12座,位於今河南洛陽及焦作附近。這23座漢陵中,最出名的不是開國之君劉邦與其皇后呂雉的合葬墓長陵,而是漢帝中在位時間最長、頗有作為的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劉徹在位54年,陵修了53年(公元前139年開始營建),到其下葬時,當初栽的小樹已成參天大樹。
  
  劉邦在世時定了漢陵制,「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但劉徹可能考慮到自己的「豐功偉績」比劉邦還大,偏偏大一套,「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見《關中記》)。當時由叫張湯的官員負責造陵,其封土高近50米,堪比秦陵,有人因此稱茂陵是中國的金字塔。

  相比秦陵,茂陵的規模是小了些,但其陪葬品之豐富,令人嘖舌,不相上下。據《晉書》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漢書·貢禹傳》記載,「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劉徹陵墓中陪葬品的數量之豐。後有文字稱,「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這話就是說,由於劉徹在位時間長,到他死時,陵內已沒有空間放那些稀世珍寶了。目前已知道的陪葬品有,當時康渠國國王進送的玉箱、玉杖;裝在一個金箱內的30卷經書;專治啞巴的秘方,等等。而考古專家最看好的是劉徹穿的金縷玉衣。據西漢劉歆撰(後題東晉葛洪撰)《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據說,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約有大小玉片2498片,串玉片的金線就有兩斤多;

  但考古界目前比較憂慮的是,茂陵內的豐富陪葬品還是否完好地保存在地宮中。茂陵曾多次被盜,據《後漢書》記載,當年農民起義軍赤林軍攻佔長安後,焚燒了皇宮,又「發掘諸陵,取其寶物」,連呂雉的屍體都遭到姦污。據說是當時看到呂后的屍體就像生前一樣,所以盜墓者才起了淫心。茂陵中的寶物,搬了幾十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後來起義軍沒有錢用時,再一次盜挖了茂陵。在東漢末年,董卓也盜挖過茂陵,他叮囑呂布,在進入茂陵時注意尋找一種專治啞巴的秘方,原來他的孫女董白是個啞巴。唐末黃巢起義時沒有錢用,也光顧過茂陵。民國時期,軍閥孫連仲在陵上修筑戰壕,被懷疑實為盜墓。但是,這些盜墓說法,並無具體文字記錄,茂陵地宮中的寶物有多少誰也說不清。目前考古界對茂陵還是較為樂觀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年多世紀,內部機關重重,很難進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盜盡,要盜也僅是一部分;二是早期盜墓,僅看重金銀珠寶,一些如經書類的文物、當時人們用的器物並不被看重,還會留在地宮中,這也是現在發現的不少被盜多次的陵墓仍能有重大考古發現的原因。

  乾陵唐陵共有19座,乾陵即為其中一座,它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合葬墓,葬著女皇帝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十二月(683年),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貞觀殿,時年56歲。李治在位34年,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武則天依其遺願,將其屍骨運回,並在梁山筑陵。乾陵開工的準確時間是公元684年,當時動用的兵士和民工共計超過20萬,按照太宗李世民定下的「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塚,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
  
  經日夜施工,用了十個多月完成了主體工程,文明元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繼續進行施工,一直到22年後,即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逝才停止。梁山陵址由李治在生前選定,據說陵名是太慰長孫無忌建議的,稱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建議定名為乾陵。李治聽了很高興,採納。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所以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為唐帝王陵墓中最大。不只乾陵的規模宏偉,陵內的陪葬品之豐也堪稱帝陵之最。據說,李治陪葬品的價值佔大唐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武則天死後,又有同樣多的金銀珠寶被她帶進了乾陵。實際上,李治死時並不想大興土木的,有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儉」,但武則天厚葬了李治,陵墓規格甚高。與秦陵、茂陵一樣,乾陵中陪葬品有卷帙浩繁的文史典籍、精妙絕倫的稀世器皿、令人嘆為觀止的綾羅綢緞、三彩陶俑,等等,多得數不過來。據陝西的考古專家分析,乾陵中的陪葬品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壁畫和朱墨題刻;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計有「六大類」。

  據此,在2006年6月舉行的「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有專家對外放風,乾陵地宮中的寶物多達500噸,引起了一場乾陵是否發掘的「全國討論」。雖然後來那當事專家出來闢謠,稱「從未說過」,但乾陵地宮中的陪葬品肯定不是一般地多。唐高宗臨終有話,希望將生前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陪葬。據分析,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即埋在乾陵中,而不是在被盜過的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內。

  實際上,在「500噸」的說法之前,還有一個「800噸」的說法。依據是,乾陵地宮空間約為5000立方米左右,即使以地宮空間的四分之一來計算,陪葬品體積也有1200立方米左右,最少有800噸。乾陵的陪葬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馬球圖》、《宮女圖》、《禮賓圖》等5組18幅壁畫,均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另有69組82幅壁畫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從這裡,也可以推測出乾陵中寶物的數量和質量。有人就此大膽斷言,乾陵將是繼秦陵兵馬俑之後的「世界第九奇蹟」。

  但乾陵的最大魅力在於它未被盜挖過。據《唐會要》記載,「乾陵之宮,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因為太堅固,乾陵才倖免於盜。實際上自武則天入葬後1300餘年間,盜墓者一直沒有放過乾陵,最早盜茂陵的是黃巢起義軍。據《陝西通志》引已失傳的唐書《雪航膚見》稱,「武後陵,黃巢伐之」。據說墓道快要挖開時,忽然風雨大作,嚇得挖墓義軍逃走,留下了一很很深很深的「黃巢溝」,乾陵免了首劫。五代時期,又遭遇此事,同樣因「唯乾陵風雨不可發」。最近的一次在民國初年,孫連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藥炸開了墓道表面封石,也因出現天氣異象,怕遭報應而作罷。

  秦陵、茂陵、乾陵,都在陝西省境內,全處於厚葬盛行時期,哪一座的陪葬品都不會少是肯定的了,開挖其中哪一座也不會讓人失望,所以都具極強誘惑力。但其中以乾陵為最,秦陵和茂陵都被盜墓者光顧過了,惟乾陵還是不破之身。

  考古界的流行觀點是,中國目前正處於歷史上第三次盜墓高峰期。第一次在西漢時期,以盜挖秦及以前的陵墓為主,是當時民間鑄錢的需要;第二次是清代,以考古研究為目的。目前的第三次與前兩次都不同,以文物走私為驅動,由於有現代化的盜挖工具,加上城建房產大開發的「官挖」,所以是最為可怕的時期。雖然目前乾陵不會被發掘,有關方面已明確表態,「暫不會發掘乾陵」,但由於乾陵墓道在1960年代就被當地農民炸開了,這個秘密已經瞞不住了,所以可以想見,這座歷經一千多年而不被盜的帝王陵,目前「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