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儉以養德

 2007-05-14 23: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人云:錢乃身外之物。人人皆知,人人在求。」「富而無德危害眾生,富而有德眾望所盼,故而富不可不宣德。」「君、臣、富、貴皆從德而生,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故而謀權求財者必先積其德,吃苦行善可積眾德。」——選自法輪大法《精進要旨•富而有德》

* * * * * * * * *
儉,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說:「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諸葛亮在《誡子文》中說「儉以養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說,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惡中的大惡。


在這樣的道德基礎上,古人有很多節儉度日、輕財重德的典範故事。北宋范仲淹幼時家貧,在醴泉寺求學時,靠啖粥苦讀考中進士。他為官後生活仍然十分儉樸。儘管他後來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薪高祿厚,仍是衣僅求溫,食僅求飽,終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樣的宅第。他的俸祿,大多用來賙濟寒士貧民。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司馬光,為官四十餘載,位至尚書佐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但他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平時布衣素食,十分儉樸。除了薪俸之外,從不收取非份之財。司馬光的宅第簡陋,僅可蔽風雨。由於夏日酷熱難當,司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餘,以磚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戲稱為「王家鑽天,司馬入地」。由於他的俸祿多用於救助親友,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頃,妻子死後,無錢安葬,只好賣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傳頌至今。


《訓儉示康》一文就是司馬光為告誡兒子司馬康崇尚節儉而寫。文章中司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跡為例闡明:歷行節儉就能直道而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則會招致災禍,敗家喪身。司馬光的兒子,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都為人廉潔,生活儉樸;即使別人不認識,但是僅憑言行舉止,就知道是司馬光家中的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