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臺灣母親

心情筆記 

從前有一棵蘋果樹,她最好的玩伴是一位小男孩,男孩每天都會拜訪她,用葉子做成王冠,假裝自己是森林之王,或是爬到樹上邊啃蘋果邊蕩鞦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男孩逐漸長大,忘記了那棵曾經陪伴他的樹。有一天男孩突然來到樹的面前哭訴自己身無分文,樹沒錢給他,就請男孩拔走所有的蘋果變賣;幾年後男孩向樹表示想要一間房子,樹就讓男孩砍斷樹枝蓋自己的小窩;男孩老到沒辦法爬到樹上去玩的時候,樹就讓出自己的樹幹,給男孩造船出遊;最後男孩老到走不動的時候,樹只剩下殘幹,卻毫不保留地讓男孩靜靜地坐在上面沉思歇腳。

每次看完這篇小故事,心裏就有莫名的感動,因為蘋果樹與小男孩的關係就如同媽媽對孩子一樣,總是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的付出,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仔細呵護自己的寶貝。

有人說「上帝無法照顧每個人,所以創造了母親」,母親對子女的愛像是冬天裡和煦的太陽,溫暖的呵護著子女,幫助他們一天天的長大。有的媽媽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以外,也將小愛化做大愛,致力於照顧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無論是擔任導護媽媽或是成為終身志工,發揮愛屋及烏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動。其實還有一群遠渡重洋在臺灣角落默默奉獻的偉大女性,將畢生的心血都灌注在這片土地上,以無限的愛心守護著亟需幫助的患者,彷彿就像是上帝派給臺灣人另一位母親一樣。

白寶珠女士被澎湖人昵稱為「永遠的白阿姨」,在1952年從美國來到臺灣,三年後輾轉到澎湖為漢生病友默默打拼,除了挨家挨戶為病人送藥,更一手導正旁人對漢生病的誤解,使這個原本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逐漸為當地住民所接受。

31歲從美國來到「臨安麻瘋照顧中心」服務的鄧璐德女士,曾為了就近照顧病患搬到院內與病患一同生活,這種視病如親的精神感動了林澄輝先生,進而展開熱烈的追求,兩人婚後不但一起為弱勢服務,也捐出多筆土地興建教會及托兒所,去年更為了興建老人服務中心,搬離居住30多年的老家。

日前才離開我們的「喜樂阿嬤」瑪喜樂女士,1959年就來到臺灣從事醫療及傳教的行列,早年照顧南投、彰化地區的小兒麻痺患者,後來至彰化創立二林的喜樂保育院,彷彿像是陽光般普照大地半個世紀。

兩年前我曾到彰化二林頒發「總統文化獎」的「太陽獎」給瑪喜樂女士,兩個月前也親自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勛章」給鄧璐德女士與白寶珠女士,對她們比臺灣人更熱愛臺灣的心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臺灣這塊土地因為有了她們的付出,將會更豐沃、更充實,期盼在接受照顧之餘也能感恩圖報,讓所有母親的愛都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再過三天就是母親節了,在此除了要感謝媽媽們的辛勞以外,也要向全國的媽媽說聲「母親節快樂!」

(2007-05-10)

〔轉載自《阿扁總統電子報》第291期,2007-05-10〕
本文留言

作者陳水扁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