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中國張仁傑 :一個人的艱難救助之路
他因家貧失學,曾經拉過煤,撿過垃圾,後來被人收養,送到武術學校練武。畢業後到北京當了健身教練。但是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選擇了一條時尚而艱難的生活方式---樓梯下隔出的一個小空間,只有1米寬、1.8米長,沒有窗戶,一塊隔板,上面是床,下面是書桌,小得連一個人轉身都困難。一臺300元買來的二手電筒腦,一臺數碼相機,這就是「感恩中國」的辦公室,月租金50元。
成立網站幫助流浪人
見到張仁傑已經是下午五點半了,穿過一條嘈雜的小巷,記者終於找到了「感恩中國」辦公室。張仁傑坐進他的辦公室回覆、記錄簡訊,其他人就只能在門外等著,因為屋內已經無法容納另一個人了。時近深秋,張仁傑就穿著一件T恤衫和一件襯衫。
張仁傑是安徽六安人,家貧失學,在煤場拉過煤,撿過垃圾。後來被人收養,並送到一家武術學校。畢業後趕往北京,很快就找了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練的工作,月薪2000多塊。
上班後的張仁傑買了一架300萬象素的數碼相機,在工餘經常搞一些街拍,而街拍的對象都是衣食無著的乞討者和拾荒者,拍攝之餘,張仁傑總是給他們一點幫助:或者是幾塊錢,或者是一件舊衣服。
在西苑菜市場遇到的 「小乞丐」王雪萍改變了張仁傑的生活,這個孩子四肢嚴重畸形,一位70歲的大爺帶著她出來乞討,希望籌集20萬元給她治病。為了這個孩子,張仁傑跑了很多北京的新聞媒體和一些機構,希望能把王雪萍的事情宣傳出去,但是沒有回音。當他聽到有一位著名的慈善企業家來北京大學演講時,他異常高興,沒想到也遭到了冷遇。
看到小姑娘痛苦的樣子,張仁傑心裏像堵了什麼似的,於是他想到了自己建一個網站,把王雪萍的事情傳播出去,爭取獲得幫助。由於幫助乞丐太投入,經常請假,引起老闆的不滿。 2005年7月,張仁傑主動辭了職,並在哥哥的幫助下,建立了「感恩中國」網站,把自己拍攝的乞丐生活紀實圖片配加說明,發在網頁上。「網路是媒體,可以把許多信息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們關心幫助乞丐們的生活。」
一個人支起一片天空
隨著網站影響的擴大,張仁傑的事跡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紛紛作了報導,此後,張仁傑的電話、簡訊接連不斷。他說媒體介入之後的變化就是從前是他去找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現在是別人主動來找他。有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找到他,跪在他面前說:「張叔叔,你救救我吧,長大了我嫁給你!」對於這樣的事情,張仁傑感到很無奈。
另外聯繫捐贈的電話也很多,張仁傑說他的手機簡訊一下就滿了,他都是先把號碼登記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到了夜裡再一一整理,「很多簡訊我根本來不及回」對於這些好心人他感到有些歉疚。晚飯時間,有好心人發簡訊說要捐給那些流浪的人一些麵粉,「這個簡訊還真不好回,我要他們一次送來多少合適呢?也沒有地方放。」他皺著眉頭對著手機喃喃著。
一些好心人捐來的衣服也沒有地方放,張仁傑把它偷偷放到過道的衣櫥裡,經過衣櫥時,他總是反覆地說:「這要是被房東發現他一定會要我拿走的。」天氣冷了,這些衣服主要是要給那些街頭流浪的老人送去,所以張仁傑經常「巡夜」,他說現在人們都說有很多騙子,白天乞討晚上回家,但是那些深夜還露宿街頭的一定是有問題的,但凡好一點的也會找地鐵或什麼地方躲一下。他說以前夜裡還有警察詢問他,「現在青龍橋的警察都認識我了」,他開玩笑的說。
今天白天他在醫院忙活了一天,有兩個孩子要手術了,到晚上醫院那邊還不時來電話。他說他現在都成了醫院的牛皮糖了,總是要去和他們談條件。事無鉅細,「感恩中國」的一切事情都由他來完成,經常是白天在外面忙了一天,深夜回來還要更新網站和博客,整理簡訊,第二天一早五六點又出門了。「有時候真想關了電話好好睡上一覺。」這就是他小小的願望。
「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曾經有一位網友在QQ上跟張仁傑說:「你這樣下去也許還可以活到40歲」。張在博客上寫到:「如果真的能像‘ 敏敏~最乖了’網友說的那樣可以活到40歲的話,我很幸福。最起碼我還能夠幫助他們17年,如果我真的能幫助他們17 年的話我肯定會給自己一個最滿意的答案。即使我真的在40歲那年死去的話,我將會對我的一生一世感到滿足。」
和這位網友一樣,很多人都為張仁傑的生活擔憂,但是面對記者,他一個勁說「我身體好著吶,我什麼都能幹!」對於自己現在住的地方他十分滿意,還把周邊的很多地方都灌上了「感恩中國」的名號,他經常吃飯的一家小餐館,他叫作「感恩食堂」,他說這裡三塊錢的小炒,一塊錢的雞蛋湯,非常好。
對於自己的未來他也充滿信心,他說曾經有人願意資助他去國外讀新聞,但他拒絕了,他從來沒有想過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自己出名,為自己謀些什麼。他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娶妻生子,但一定是靠自己的雙手的,也許是在一個小破房子裡,但一切都會有的。並且他表示結婚之後仍然會從事這項事業,繼續幫助這些需要幫著的人。
當問及為什麼有這種堅持時,他說,我是一個農民,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公益」、「慈善」這些東西,我只是知道我媽媽常說對那些有困難的人能幫一點就幫一點,就是農民這種最樸素的觀念。張仁傑非常敬佩自己的母親,她曾經收留了一個被人遺棄的女孩,後來變賣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為女孩治病,不幸女孩還是去世了,母親一直把女孩從醫院抱回家,不肯放手。
在實踐中摸索前路
網站成立至今,張仁傑走得很不容易,他也常常摸索救助的方式,比如他發現如果直接把受贈人的聯繫方式告訴捐贈人,可能會導致受贈人依賴捐款過日子,甚至問捐贈人要錢。於是他後來都是問清楚捐贈人要捐多少錢,登記在案。有人不理解說我願意捐你還不讓我捐,張仁傑說,我們幫人只是幫他們渡過難關,然後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不能依賴捐款過日子,這是害了他們。
一些朋友提醒他可以和一些機構合作成立一個賬號,或者成立一個組織。他自己也曾經到民政部去申請成立一個協會或者基金會,但由於條件不符合相關規定沒有成功。然而現在,他對於成立組織疑慮重重,他說「如果我成了感恩中國基金會主席,不出半個月,別人就會說我是騙子,尤其是那些網民,他們不會相信我了。」
他也送過很多流浪的人去救助站,當問及救助站的態度時,他說「現在媒體報導過了,他們當然還是理解了。」他還和一些大學生志願者合作過,這些大學生對搞活動還是很有熱情的,但是我真正需要的是夜裡幫忙去街頭給流浪的人送衣服,這些他們做不了,他說。
談到以後的路怎麼走,張仁傑鎖緊了眉頭,說:「我也經常思索這個問題。」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但是一切和社會合作的嘗試似乎都不太成功。當問及是否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他笑著說: 「希望政府幫忙解決一臺伺服器。」轉而又說:「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如果我自己什麼都沒做,我也沒有理由去指著政府。」他說他這樣做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身邊的人都去關注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他的事情能引起一些討論,能引起人們去探討社會的慈善問題也是一件好事,「現在都講和諧社會,只有你好,我好,他也好,才是和諧社會。」
- 關鍵字搜索:
-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