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警察引發的黑色幽默

外國人都說中國人普遍缺乏幽默感,我絕不相信。中國人不但善於幽默,而且還善於從生活中提煉幽默的素材,並不斷的將其演繹出來。
這不,隨便上了一下新浪網,就看到了一個標題:「山西被扣車輛成警察坐騎違章罰款讓車主埋單。」點進去一看,太幽默了,不但幽默,這些幽默的包袱還絕對取材於現實生活。新聞裡所有幽默的元素,都讓人感覺就是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新聞或者我們稱之為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車主將自己的車借給別人後,這個借車的人參與了打架,於是刑警將此車扣下了,解釋是「為偵查犯罪案件的需要」。這車一扣就是4年,期間車主屢次去要車,車輛不但一直沒有歸還,而且車主還幾次看到張某(警察)開著他的車外出。去年,車主收到了交警部門的告知書,告知車主,他的車輛有10次違章。車主沒有辦法,上告到了省廳,省廳的答覆是公安局還車,並按國家賠償車主。車主拿著省廳的意見書又找到了公安局,公安局的答覆是張某已經不在本局,建議車主和張某協商解決。張某找到車主,希望還車後以2萬的價格私了。車主不同意。
整個故事大體就是這樣,要是拍成電影,你一定以為這是一個取材於生活中的故事。
幽默一,車主的車借給別人,除非這個別人是沒有駕駛資格的,否則他完全有權利處分自己的車輛。在借車這件事上,車主是沒有任何過錯的。雖然借車人可能犯了罪,但犯罪和車主借給他車有什麼關係呢?這應該是傻子都能分辨的事情呀。但公安局居然就堂而皇之的扣了車,不但扣了車,還一扣就是4年。物權何在?人權又何在呢?真是幽默呀!
幽默二,車主居然經常看到自己的坐騎成了別人的代步工具。即使自己當場對張某提出質疑,竟也不那麼理直氣壯,只是敢壯膽的問問」啥時還車「。張某的回答更加幽默,他讓車主去找公安局解決。敢問,公安局是誰?是具體的人呢,還是公安局的大門。如果公安局不解決問題,所有扣下和罰沒的東西就都歸張某們支配麼?
幽默三,車輛被扣幾年後,車主居然還收到了交通部門的罰款告知書。要不是車主親眼見到張某駕車出遊,大概還以為車自己上街買菜去了呢。
幽默四,警察張某(也可能還有李某、王某等)開車也被開罰單。具我所知,警察們一般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規則也不約束警察的車輛,交警刑警是一家嘛。不但警察,什麼領導的車呀,軍車呀,都是可以橫衝直撞的。可為什麼張某開車主的車就收到了罰單呢,原來是交警部門練就了火眼晶晶的本領,一下子就辨認出該車的物權非張某所有,給張某面子但不能給車主面子。物權法雖然還沒有實施,但交警們已經與時俱進了,幽默吧。
幽默五,從省廳的回覆中,已經知道他們對此事的態度了,那就是公安局做錯了事情,要賠償車主。但居然沒有提到該如何處罰張某和相關責任人。也就是說,前面的4個幽默至極的包袱,居然沒有對省廳和公安局產生效果。他們的邏輯也許是:」花點錢就擺平了「。花誰的錢呢,納稅人的錢唄,反正不是自己的不心疼。對了,在這個地方提」納稅人「這個概念,也是很幽默的。
幽默六,即使拿到了省廳的回覆,到了地方,車主還是被建議」私了「。彷彿這只是一件普通的民事糾紛,與公安局、執法系統沒有任何的關係。到了此處,體會車主-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艱辛的我,已經沒法笑出來了。
這幾個幽默的包袱組合在一起,實在是產生了巨大喜劇效果。可是我們仔細留意就發現,這些包袱,不都是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麼?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被幽默的元素所包圍,我們卻不感覺有趣呢?我們已經麻木了,臉皮僵硬的不會笑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