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有財和哈佛的小氣

北京海淀區政府的資料又一次把北大拋到了輿論的峰尖浪口,這份資料揭露北大每年的外事接待費用竟然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的規模。而校方在得知此消息後一口否認,一時間讓人們不禁對北大外事接待費感到困惑,同時又加深了這樣的印象:北大,實在太有財了。

其實校方的辯解之辭就已經露怯了,「北大要達到中等省份的外事接待費用不大可能。海淀區的報告所指大概是北大外事接待的數量和規格與中等省份差不多」。我就納悶了,中等省份的外事接待費本來就是個未知數,而且它是超越統計技術範疇的未知數。北大領導又稱不清楚北大每年具體花費多少,但他卻能把兩個X比較之後,得出中等省份X大於等於北大X的結論,實在太有才了。建議以後還是乾脆點,扔出一句無可奉告然後任別人瞎折騰,反正人家拿你沒轍。這總比越遮越醜強。

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名校,但北大和哈佛有著天壤之別。哈佛的小氣很出名,不僅那些留學生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連我們的官員都領教過了。重慶共青團的副書記去了哈佛,發現哈佛為了節省空間,居然還有1.5、2.5之類的半層樓,教學樓大廳既可以讓師生用餐、讀報、交談、休息,又是專家學者的講壇,學院還在這裡舉行開學、畢業典禮。這和北大要建高爾夫球場反差強烈。但哈佛肯定不是窮,真要比誰錢多,沒幾個學校敢和哈佛叫板,去年哈佛擁有的捐助資金就近300億美元了。

但是人家的錢是嚴格管理的,要講究投入和產出的,所以錙銖必較;而北大的則有皇糧撐腰,所以揮金如土,以致花多少錢自己也不知道。不過說在資金管理方面北大一點公司化都沒有,那也不正確。至少在接待管理方面,北大還是有一些「公司意識」的,它還真以為自己像商務活動一樣,接待的時候不上點檔次規格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實力。但學校和公司不同,公司在接待的時候動輒就在五星級酒店能給對方以信心,而學校也這樣做就是擺譜了。因為學校的實力可是體現在教育產品上。

很多人給北大提出了治病藥方,比如廢除教育行政化、教授治校、實行高校財務報告制度以及倡導蔡元培的理念等等。悲觀地說基本上沒治,因為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上樑不正下樑歪,如今即使蔡元培回來他也得接受官場規則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