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交流與中國改善人權有關係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積極對話的政策,美中之間的交流不斷擴大。那麼,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人權狀況是否因此得到顯著改善呢?有專家認為,美中交流還沒有讓中國人權狀況出現應有的改善,中國人權狀況仍然相當嚴峻;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美中交流和中國人權狀況的改善有密切的關係。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星期一在國會舉行辯論會,邀請兩名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的專家學者辯論美國對中國採取積極對話的政策是否讓中國的人權狀況得到改善。
*戴傑:中國人權和美中交流有互動關係*
賓州大學教授戴傑在辯論會上
中國問題專家、賓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教授戴傑(Jacques Delisle)表示,中國人權狀況仍然不盡理想,在一些領域裡,人權狀況更是十分糟糕,但是,和毛澤東時期和天安門時期相比,人權狀況已經有顯著的進展。
戴傑說,中國人權狀況的進展和美中交流有互動關係。
戴傑教授說:「長期趨勢相當明顯,這個趨勢和美國對中國採取對話政策有關。美國對中國採取積極對話政策大約從美中關係正常化時開始,這也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開始。天安門鎮壓事件發生後,90年代初期,中國進行第二波改革,這也是克林頓政府和現任總統布希加深和中國關係的時候。在這個時期,美中加強經貿往來,並開始把中國人權列為美國對華政策中所關注的議題。」
戴傑說,美國和中國的經貿往來對人權的影響雖然是間接的,但卻是深遠的。他表示,根據他的觀察,美國推動中國改善人權狀況最有成效的領域往往是和政治似乎無關的領域,另外還有是能對中國施加適當溫和壓力的領域,再有就是美國可以在中國找到合作夥伴的領域。
戴傑認為,美國政府直接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時常無法取得成功,其中原因包括中國方面對美國要求中國進行改革的意圖感到懷疑;另外,中國民族意識抬頭、以及對社會動亂的擔憂導致外界對中國施加強硬手段的成果相當有限。
*譚兢嫦:美國政策對中國影響未達到標準*
中國人權的譚兢嫦參加辯論會
總部設在紐約的人權組織中國人權執行主任譚兢嫦(Sharon Hom)認為,要回答美國對中國採取積極對話政策是否導致中國人權狀況改善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她說,對情況進行有意義的評估之前必需要有全面的、正確的、可靠的信息,但是,中國繼續限制言論自由並對信息進行嚴密的管制。
譚兢嫦說,中國的人權狀況仍然十分嚴峻,並且在惡化當中。她說:「中國對記者、人權律師、維權活動人士、維權律師、宗教活動人士繼續施行鎮壓,在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繼續施行鎮壓。」
譚兢嫦認為,美國對中國採取積極對話政策對中國人權的影響還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標準。她說,在中國日益加強和國際的聯繫時,美國的策略卻越來越遠離國際化的目標。她建議美國應該加強利用國際框架來推動中國人權狀況的改善。
- 關鍵字搜索:
-
美中
來源: 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m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