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舉業課本
狀元及第的黃榜
會試的朱卷
清朝狀元翁同龢秉燭夜讀圖
入學
我七歲時,也就是1880年農曆十二月的時候,父親說該入學了。開學禮那天一大早父親就叫我起來沐浴,還給我穿上新衣服,把筆、墨、紙、硯等擺列於祖先神位前,然後敬神祭祖,說是保佑我日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母親幫我將《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三冊啟蒙書,用紅色絲巾包好,綁在腹前,父親還往我口袋裡放一根蔥,讓我帶個算盤,說是這樣讀書就會「聰明」。
拜祭後,我抱著包好的紙筆和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的字格簿,父親手提寫有「文星高照」的紅字燈籠引路,帶領我到鎮那頭的學堂。先生六十多歲年紀,頭戴卜帽,穿了一襲長衫馬褂。他點燃香燭,帶我到孔夫子的神位前,叫我跪在像前對著聖人三拜,再向先生行拜師之禮。
然後,父親給先生送上筆和禮品,請先生為我「啟蒙」。老師把著我的手寫下我的名字「梅成全」,算是「開筆」了。老師叫學童解下綁藏在腹部內的書,放在台面上,然後揭開《三字經》教我讀,但不是從開頭,就念末段幾句:「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後。」最後,念完「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即算開學。
童子試
私塾的生活,除了放學回家外,整天都是上課的時間。開始教認字,漸漸讓背四書五經。12歲學做試帖詩,13歲學做八股文。剛滿12歲那年,我竟然高中了錢塘縣童子試的第一名。發榜之日,全家都去看榜,入了縣學游文書院。四十多人一起求學,早上到後山讀書台上背範文。這樣到16歲應府試,考中博士弟子生,可以免費入讀蘇州紫陽書院。19歲那年,我參加省裡學政主考的院考,得二等第七名,終於成為秀才了。
鄉試
鄉試等於全省會考,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考三場,每場考試做三篇八股文,再加一首五言八句的試帖詩。初九日為首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每場都於頭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點名入場,每場後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捲出場。
按照慣例,皇上會派一些重要大臣充任學臺監考。1897年7月,我雇了一條民船,到南京參加8月份的江南鄉試。八月初八寅時(清晨四至五點鐘),我帶足本場三天考試的吃用和茶酒,放在柳條編織的大「考籃」中,來到貢院門外的關卡。這裡已經是人聲鼎沸了。貢院內都是一排排號筒,面向南成一長巷,每一排號筒按照《千字文》的順序「天地玄黃」依次命名,某字為編號,巷口有柵門,楣牆上大書某字號。入闈後,每巷柵門都上鎖,同時貢院大門也封閉,鳴炮為響。
初九第一場,坐「淡」字號,子時發放試題。打開首場考卷一看,要以「四書」中的「告諸往而知來者,洋洋乎發育萬物」一節命題,做八股文三篇、試帖詩一首。考試第一場,我還斯斯文文地穿著老布對襟褂子,其他考生早已把小褂子脫去了。伸出身子,半探在號筒中答卷。十二日第二場坐「珠」字號,考題是以「五經」中「莫如為仁」為題,再做八股文五篇。第三場考試是「策問」五道。這一天已經到了農曆八月十四。出場之日,湊若干完卷之人開放柵門一次,稱作「放牌」。放出後大門復閉。
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後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後就不再閉大門了。到戌時(晚上八至九點)清場。考完我就回到鎮上,要到農曆八月底桂花開放的時候才發榜。據說那天貢院全體考官會齊聚「致公堂」上,將中試考卷取出,一共八十一份,當眾將密碼加封的姓名揭開,叫做「揭曉」。從最末一名揭起,高呼中試者姓名,當即寫在榜上,依次寫到第一名。等到九月十一日,聽說我是第十一名。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群人頭上戴著紅纓帽子,趕來我家貼報條。
會試
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考場設在北京順天府貢院,共試三場,每場三天,連考九天。平時沒事,吃完了飯在燈下揣摩新科闈墨。二月初九第一場,接連考試三場,一連吃了九天辛苦。出場之後,足足困頓了兩日兩夜。十七日放榜,友人急急來報,說是有我,第三十名。五天後又參加複試,考中一等第三名,終於成為貢士,能參加殿試了。以後就是門生請主考,同年團拜。
殿試
三月二十日殿試設在紫禁城保和殿。禮部儀制司員外唱名,單數從左掖門入,雙數從右掖門入,至保和殿前,行三拜九叩頭禮,跪在地上接試題,只是策問四道,又行三叩頭禮,然後就坐。在試卷的前面填寫個人的履歷和家中三代姓名、官職,接著在試卷下面紅線內答題,無非是崇學、吏治、民生、靖邊方面的題目,以平生所學盡情發揮。
二十一日到禮部領取三枝九葉帽頂,宿在鴻臚寺。到二十二日五鼓入朝,至午門等候傳臚。皇上升殿後,傳入太和殿前跪下,聽唱名:第一甲第一名,梅成全。隨即一陣鼓樂。我一時竟然不敢相信,慌忙上前去跪了。禮部官員捧著黃榜,一路鼓樂到東長安門外張挂,我又去看了一遍,果然是自己的名字——黃紙、墨書、押蓋「皇帝之寶」的朱印:梅成全。從此,我開始了自己在京的十年宦海生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古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