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退水喚醒千年古城(組圖)

由於今年持續乾旱,鄱陽湖水位創百年歷史最低。近日,在鄱陽湖灘上,傳說中的海昏縣遺址浮出了水面。

  11月4日,記者在永修縣吳城鎮一名老嚮導的帶領下,乘一條小漁船來到與吳城隔河相望的蘆潭(原海昏縣治所在地)。記者在這片湖灘看到了排列規則的百餘根木樁,據瞭解,岸邊的這些木樁取材於櫧樹,不易腐朽。

  在木樁附近還有許多用於建築城牆的巨大石塊。記者經仔細搜索,在湖灘上找到了一些顏色和式樣都很古老的碎碗片和瓷片。老嚮導告訴記者,近幾年,鄱陽湖每到枯水期,都會有少量木樁浮出水面,但由於今年水位特別低,發現的木樁數量更多,規模更大。前些年,他們村裡還有人在這片湖灘撿到過銅錢,併發現過一大堆已風化的穀粒。因此,他們推測這裡可能是當時海昏縣用於存放糧食的地方。

 

湖灘上大規模的木樁和筑城用石塊

 

式樣古老的碎碗片和瓷片

 

湖灘上的木樁和石塊似乎在訴說著遠古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海昏縣,縣治設在與吳城鎮隔河相望的蘆潭村附近。

  這塊低窪的鄱陽盆地原本人煙稠密,東吳名將太史慈曾在此升堂斷案。隨著湖水的不斷入侵,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海昏沉沒,商業遷至地勢較高的吳城,吳城遂正式立鎮,故民間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吳城」的傳說。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