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對數字「十三」情有獨鍾
「十三」在西方國家被視為不吉利的數字,但在老北京人的文化生活中從來沒有給「十三」打上晦氣、倒霉的烙印。
塔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無論是密檐式佛塔(如天寧寺塔、八大處靈光寺塔)還是覆缽式佛塔(如北海永安寺白塔)十三層是塔的最高級數,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之說。
十三陵是北京著名的景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人們並沒有因為它是「十三」座陵,而敬而遠之。北京的國子監是古代最高的學府,裡面的「十三經碑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公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共189塊,64萬字,為古人治學的經典「文本」。
京劇是北京人最喜愛的表演藝術。近代形成了著名的十三大流派:譚(富英)派、楊(小樓)派、蓋(叫天)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余(叔岩)派、梅(蘭芳)派、麒(周信芳)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尚(小雲)派、馬(連良)派、裘(盛戎)派等,至今依然活躍在藝術舞台上。而表演形式又有十三板式、十三轍、十三咳、十三調之分。
由此看來,「十三」與被現代人視為吉利數字的「六」和「八」相比,毫不遜色。可以說,自古以來老北京人對「十三」是情有獨鍾。
現代中國社會對十三的恐懼雖不及西方,但也覺得很不吉利,以至於去刻意地避免掉。綜觀中國文化,本身並沒有跟「十三」不和的歷史淵源。所以,如果要說說老北京人為什麼會鍾愛十三,首先還得從中國人把十三當作吉祥美麗的象徵說起。
中國漢民族對數字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都可以在古老的《易經》中找到根源。譬如「天地之始」的一;「陰陽交合」的二;「生萬物」的三;代表基本方位的四等等。而偏偏「十三」是個不常用的,也基本沒有感情偏向的數字,頂多會看見「十三太保」之類的名稱。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十三」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特別的意義。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古老神奇的西藏,那裡的人則視十三這個數字為神數,在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聖的寓意:在首部《天界篇》中,提到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禮物有「此有藏身寶十三件,夜光寶珠十三隻」……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併發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果然在十三歲時賽馬得勝,娶珠牡,登位稱王等。
有心之人一定會意識到,在中國隱約有十三歲流年不利的說法。其實,所謂十三歲流年不利,並非來自十三這個數字,而是源於本命年這個風俗,人的第一個本命年虛歲正好十三。中國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是,人逢本命年就由凶煞惡神主管流年。例如漢族人在本命年會繫上紅腰帶等物;在西藏,就是活佛逢本命年時各寺廟僧眾屆時也要舉行法會,誦《消災經》、《長壽經》等,祈禱消災免禍,健康長壽。
- 關鍵字搜索:
-
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