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留學生語言問題──沒有跨不過的坎

 2006-09-30 02: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引子

語言關是留學生到了國外所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很多留學生不會想像到自己出了國之後不但要面對生活中的語言問題,還要面對教學或學術研究中的語言問題。要寫一兩萬字的英文學術文章,要看幾十甚至上百本的英文學術書籍。雞同鴨講,不知老師所云,常讓懵懂不知所措的新留學生一籌莫展。

與新一代的留學生相比,老留學生多數為通過託福、GRE等考試申請國外大學的獎學金後出國的,極為充分的語言準備和以前校園內華人較少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迅速地渡過語言關。但渡過語言關的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對新留學生,他們都提出了自己對克服語言關問題的建議。

新留學生如是說──

留學生大都希望早日進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但是經常由於語言水平不過關,而受阻於大學門外。而長期滯留於語言學校不僅消耗大筆學費,也吞噬著大好的青春歲月,更磨損了留學生奮發進取的銳氣和勇氣。因此學好英語,盡快過語言關是學多留學生的共同心願。

往往在留學之前,留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都樂觀的認為,到了一個以英語社會,學習英語是輕而易舉,無師自通的。待到真正到了國外生活學習了一段時間時候,很多留學生發覺事實並非如此,語言學習並不是那麼簡單。

在一個留學論壇上,一位留學本地的女孩留言說,「出國3年了,可是口語和語法總是上不去,論文的分數總是得不高。尤其是語法啊,我的天啊,人家怎麼就可以把句子寫的那麼通順,我怎麼就不可以呢?各位高人,有什麼辦法嗎?」

為語言學習煩惱的並不止她一個,另一個網友跟貼道。「我那個汗呀! 自己的英語真的很差, 真怕等畢業回國了怎麼辦?連英語都沒說好,白來讀書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反差?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了曾經在中國「新東方」執教,目前也在加拿大溫尼伯格留學的「駱駝」。他認為留學生通過英語的語言關有四個標準:能看懂電視節目,是聽;能讀懂報紙,是看;能和人用英語聊天超過30分鐘以上,是說;能用英語寫信追到MM,是寫。他覺得除了第四點有點難度之外,前三項都不難達標,而且自學也可以。但是「駱駝」說周圍的中國留學生多數都沒能達標,不光是那些在語言學校的留學生,甚至已經進入大學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是差強人意。

他告訴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一是中國教育就不注重口語,錯誤的教育方法讓人養成了錯誤的學習習慣;二是很多留學生在上課前後不複習、不預習,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加拿大的一些ESL老師教學水準也有相當的問題;最後由於留學生在國外大都比較孤單,所以平時也是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交流,這個中文交流的小圈子削弱了英語大環境的對個人學習英語的有利因素。

老留學生如是說──

學習語言惟有勤

溫哥華市議員黎拔佳回憶自己早年從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畢業後到美國紐約大學行政管理系讀碩士課程的留學經歷,「一開始在臺灣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英文還不錯,沒想到到了美國,還是遇到很大的語言障礙。在中國的時候那麼自如、熟練的運用的語言,到了美國變成了想確切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很困難。自以為發揮很好的專業考試,也沒得到A,去詢問教授,他告訴我因為我的文法表達有錯誤,所以雖然明白我的想法但不能給我很高的成績。那時還出現過上課表達觀點,結果同學、教授理解反了的情況,當時總是一種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處說起的感覺,其中真是有很大的挫折感。」

「不過儘管遇到很多來自語言上的挫折,當時我還是對學好英語充滿了信心。那時剛到美國沒幾天就去一個朋友家,看到這個朋友在看英語新聞,我也就湊過去跟著看,那個朋友說我都來十多年了,也不能完全看懂英語新聞,你來這麼兩天,能看懂什麼呀。我卻在心裏暗暗下了決心,以後不但要能聽懂英語新聞,還要去播報英語新聞呢。以後雖然沒有去播報過英語新聞,卻用英語主持過節目。也算完成了當年的心願。」黎拔佳笑言。

「我覺得學習英語根本沒有什麼竅門。一定要勤奮。那種順其自然就能學好英文的想法是不適用於在非英語國家接受過長時間教育的留學生的,所以要想很快英文過關,首先態度上就要心甘情願地去適應,要下決心自己來適應這個環境。盡量多交講英文的本地朋友。日常也要多看英文電視,在這個環境中,一定要能泡進去。我自己當時就逼著自己每天學習10個新的單詞,第二天自己對自己進行考核。早晚在宿舍都放著英文電視節目。這可真是個鳳凰涅磐的過程。」現在早已能流利自如的在溫市議會上表達自己想法的黎拔佳回想當年。

#p#語言環境很重要

而自小就在中國接受了一般中國人很難有機會接受的英文教育,出國時GRE考試全國聽力第一名的袁薇,坦言自己初到加拿大留學時並未碰到和語言問題。但她也同樣認為語言環境非常重要。

袁薇回憶:「我1984年初來加拿大時,蒙特利爾中國留學生不多。整個學校也就我一個大陸學生。也沒有中文報紙和電視,這樣的語言環境對我學習英文的一些俚語、學習和在中國學習英語時不同的表達法非常有幫助。雖然基礎不錯,上課全無問題,但從聽懂到自如的運用語言、深入社會、瞭解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仍然需要多交朋友、多參加這邊的社會實踐,在潛移默化的語言環境裡慢慢提高。現在的留學生條件好多了,但也存在愛與華人聚堆的問題,要發揮主動性,要盡量遠離中文環境,把學習英文的願望付諸行動。」

溫哥華學校局副主席李松認為,留學生學習英文,除了學校的內容,課餘所處的環境非常重要。「留學生要盡量讓自己用英文。我自己13歲時隨同家人來加拿大,初來時,課餘在百貨商店打工的經歷對自己學習英文非常有幫助。而目前根據調查顯示,在華人聚集比較多的城市居住的移民學生,學習英文的總體速度要低於在華人聚集比較少的城市的學生。這說明,環境對學生學習新的語言非常重要。而很多留學生選擇先讀英文私校的語言課程,再讀正式的大學課程,也是希望在英語的語言環境裡預留更多的時間去學好英文。」

學習英文心莫急

已經在加拿大生活了近20年的加創系統有限公司總裁兼CEO詹建龍也是老留學生。他給新留學生渡過語言關的建議是心莫急。「我是1987年到UBC機械專業讀碩士學位的,當時雖然在國內準備得很充分,但是剛來的前三個月上課也還是聽不懂。不過我們中國人都很勤奮,又擅於閱讀。課下多看專業參考書,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提前預習,找同學的筆記來看,多看電視節目學英文,這些都是克服一開始語言難題得好辦法。三個月後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從此克服了語言障礙。到今天,我的英文不斷進步,已經和中文程度差不多了。」詹建龍笑言。

也曾做過留學生的某媒體工作者黃先生也同意這樣的觀點:「留學生一開始語言不一定非要要求流利。只要能聽懂課,完成作業就好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是逐步的,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開始在新的語言環境裡上課聽不懂,那太正常了。我清楚地記得自己聽的第一堂統計課,簡直如墜五里深淵的感覺。於是我聽從朋友的建議,準備錄音設備錄製老師的講課,後來發現這個方法費時太多,不太可行。我就逼自己不去錄音、不去依靠器材,就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地聽,如果實在聽不懂就拿同學的筆記來比照。再加上學習小組的同學的幫助,很快英語就得到了提高。」

「我認為,對於那些英語程度不是太好的留學生來說,不一定非要故意遠離中國學生來創造語言環境。初始時候,其他中國學生可以幫助你把功課中怎麼也捉摸不透的英文翻譯成中文,先入了門,慢慢就增強了學習興趣。這樣也不會失掉學習的自信心。」黃先生表達了自己對語言環境的不同看法。

語言專家如是說──

語言家網站創辦人,能熟練運用9種語言的考夫曼(Steve Kaufmann)在談到留學生如何迅速渡過語言關問題的時候,特意強調了態度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考夫曼認為學習英文的態度要非常自信,要願意投入、願意溝通。他認為留學生到加國的前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非常重要。這是一段打基礎的重要時間。新環境的刺激,對學習語言非常有幫助。在這段時間裏,留學生應該儘可能地遠離原來的中文環境。多找機會去用英文,不管是學校老師的授課還是課餘的日常生活,盡量多聽、多讀、多看英文。

在學習的過程中既不要怕,產生畏難情緒也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在不斷用的過程中,逐步去改善自己的英文。要利用上課提問、演講的機會,表現自己,敢於說話。

學習語言的方法則為密集、持續、高強度的學習比較有效。能用中文流利地接受採訪的考夫曼介紹自己學習中文的經歷,「非常mad,一天都要用5-6個小時去學習。抓住中文中感興趣的東西,不斷地去聽、去讀。一開始我喜歡英漢互譯,就拿著報紙反覆地練習。我也會把老師講課的內容錄製下來,反覆地聽,效果非常好。我又特別喜歡和人交流,和人交流的過程中,不但學到了很多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習慣用法,而且每一次和人交流都逼著我能回去更多地瞭解中文、學習中文。我學習中文的方法,也同樣適用於留學生學習英文」。

他告訴記者,在他當教師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留學生的英文寫作,亟待提高。經常會出現亂用字、詞的現象。他認為系統地增加詞彙量,除了要多閱讀,更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和詞彙量設置每個人不同的生詞資料庫,用持續不斷地句子練習來掌握每個詞彙在不同上、下文中不同的含義,最後達到完全熟練掌握的程度。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