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人如何看待蔣介石去世

 2006-09-02 17: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四月七日,日本全國各報都以第一版的頭條新聞刊登了蔣去世的消息和他的遺像。

《朝日新聞》的社論說:「蔣介石氏是近代中國所產生的英雄,蔣氏的光榮在領導對日抗戰勝利時達到了頂峰,並且由於蔣氏的以德報怨的佈告,使得日本的二百萬軍隊能夠生還故國,是日本國民所無法忘懷的事......」

《產經新聞》和《讀賣新聞》也都強調蔣介石的「以德報怨」和「革命的精神」。《日本經濟新聞》說:「蔣氏之死是反攻象徵的消失和國共對立抗爭解決的好機會」......。

綜合日本各報對蔣介石之死的新聞報導,日本方面的反應是這樣的:

一、日本所最關心的問題自然是蔣介石死後臺灣與日本的關係。日本與臺灣雖然斷交,但在經濟上臺灣依舊是日本投資的大市場,日本方面一致的看法是蔣介石死後並不影響日臺之間的交流關係。理由是蔣介石是個親日的人,他嗣後上臺的優勢他的長子蔣經國,自然不會太和他父親背道而馳,而且蔣經國這些年在臺灣大力推行「經濟建設」,更是使得日本覺得是交流的大好機會。所以《朝日新聞》說,蔣經國上臺以後將可能是一種「現實、合理路線性濃厚的融和政策」。《產經新聞》說在「蔣經國時代」來了以後,臺灣和日本的關係不可能有所變化等。

二、日本第一關心的事是經濟問題,在他們自以為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以後,就顯得很放心了,然後接下來是日本人在一種懷舊心理下產生的對蔣介石的好感,日本人常說,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勝國的領袖們如羅斯福、斯大林、邱吉爾、戴高樂等都去世了。惟一活到現在的就是蔣介石。單憑晚死這點,在日本人心目中就是可以作為「偉大」的理由之一,何況蔣氏還是和日本「同文同種」的呢?

三、日本人在日本傳統精神下所產生的對蔣介石的好感。日本人自古是同情有如凋敗的櫻花似的失敗英雄。蔣介石是日本的留學生,在許多日本人的觀念中,蔣介石之所以一度成為中國的領袖,其根源全是因為蔣氏到日本留學的緣故。戰後蔣介石的「既往不咎」和「以德報怨」,也使得傳統觀念下的日本人覺得這是「東洋人的信義」。因此,日本人是覺得「因為日本,所以才有蔣介石;因為蔣介石,才又有戰後的日本」,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加上一種對失敗英雄的強烈同情心,使日本對死後的蔣介石產生了好感。據說一個叫松林梢風的日本人曾經問蔣氏:「何謂英雄?」蔣的回答是:「失敗的悲劇者。」這種問答完全是傳統觀念下的武士道形式,因此自然也有日本人把蔣介石的「悲劇性」看作如同他們的西鄉南洲了。

日本人在以上這三種觀念下,於是對蔣介石之死也就盛大其事地表示了許多的意見和看法,於是日本政府也就是開始為派遣蔣介石葬禮的代表問題而忙碌起來。

蔣介石死後,日本的井出官房長官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了一個「非官方」的談話說,蔣氏是「在激動歷史的轉變中的日本國民之間所熟知而且親密的人士,他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的人物......確信必將留住人們的記憶裡」云云。接著首相三木武夫也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給蔣經國發了唁電。自民黨四月七日的幹事會決定派遣前首相佐籐榮作為「自民黨總裁代理」的名義前往臺灣弔喪。

消息發表發表以後,立刻引起了大陸方面的強烈譴責。大陸方面對日本政府兩面討好的作風有極大的反應,認為「在此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在交涉締約的階段,日本政府此舉,實是給日後的中日友好關係予以惡劣的影響」。三木聽到中國的聲明後,「為了不加深對中國方面的刺激」,改變了主張,認為最好是以「私人」的名義前往弔唁。結果,自民黨的會議上,佐籐榮作成了自民黨的「友人代表」去出席蔣介石的喪禮。

然而自民黨的內部爭論,卻沒有因為佐籐從「總裁代理」而變為「友人代表」二結束。黨內有人提出:「參加喪禮是出於人道的立場,不該和政治有關,中國方面的態度,不顯然就是干涉內政嗎?」有人說:「首相如此就容易地改變了態度,不反而會招致中國方面的輕視嗎?」

為了死去的蔣介石,日本自民黨被卻產生了無數的意見和糾紛,這一定不是當時日本新聞發表消息時所預想到的目的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