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一詞,首見於《呂氏春秋》。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養生,古亦稱攝生、治身、道生、衛生等。老年人延緩衰老之養生,又稱壽老、壽親、壽世、養老等。從字義上看,養生,即護養生命之意。一般而言,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或方法護養人體生命的主客觀行為,或根據人體生命過程的活動規律所進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心身護養活動,才稱之為養生。諸如飢而欲食,渴而求水,寒而添衣,此類行為多為延續生命的本能反應,尚不能稱之為養生活動。事實證明,科學的養生實踐,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盲目護養身體的行為,徒勞無功已屬慶幸,甚反生害亦不鮮見。
養生之道,無所不在,現根據養生分類的主要內容,列舉如下:
【環境養生】
當指注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做到趨利避害的養生活動。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生活於天地之間,時空之內,形神機能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科學養生必須置人於環境之中,加以重視,給以考量。季節更替、晝夜變化、地域高下、水質土礦、植被綠化、家居擺設,乃至於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際事宜等均可影響身心健康,適之則有利養生,逆之則有害健康,切請慎調為要。
【情志養生】
系指保養身體必先調神怡情,才能形神兼備。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文學家嵇康曾做養生專論,指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並提出例證云:「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漓;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衝冠。」精神情志調養對於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論述,古今宏論,莫過於此。養生之要,當以養性調神為先,其理已毋需贅述。
【起居養生】
是指順應自然變化規律,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動靜相宜等一系列養生措施。從現今人們生活習慣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時作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慎適冷暖,切勿「要風度不要溫度」;適當運動,避免終日與電腦、電視為伴。
【飲食養生】
蓋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點,合理攝入膳食,以強身健體、抗衰防老的養生方法。民以食為天。然飲食對於人體健康是一把雙刃劍。《黃帝內經》將其喻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意為人體賴以生存的陰精,來源於飲食五味;蓄藏陰精的五臟,其損害的禍根也在飲食五味。明確指出了飲食對於人體健康的雙重性。謹和五味,平衡營養;適時適量,勿使過偏;以人為本,區別對待。上述三者,當為飲食養生的基本要求。
【房事養生】
應指根據人類生理、心理特點,調節男女性事活動,和諧夫妻房事生活,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養生行為。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古人稱「陰陽交則物生,陰陽隔則物殺」,強調男女不合則違背陰陽之道。有資料顯示,結婚者比獨身者平均壽命要長。長壽老人大多家庭穩定,夫妻恩愛,而終身獨居者並不多。然行房需有度,婚育宜適齡。若房事不節,縱慾過度,必耗精傷腎。古人告誡我們: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多致半百而衰。
【娛樂養生】
概指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情趣高雅、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各種娛樂活動,如音樂、弈棋、書畫、養花、垂釣、閱讀等。娛樂活動,不僅可豐富業餘生活,還能給人們帶來很多樂趣,能調節情緒,消除疲勞,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給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無疑對愉悅心身、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娛樂活動也不可過極,謹防玩物喪志,而那些消極頹廢的娛樂,更是有害於身心健康,古人稱之為「伐性之斧」。
【調補養生】
該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應用具有調補作用的藥物或食物,以達到卻病糾偏、促進康復的養生手段。調補養生的應用原則,應是虛則補之,偏則調之,以平為期。注重辯證調補,辨體調補,提倡合理調補,切忌無端漫補。
調補養生,宜忌須知
調補養生,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頗有特色的重要內容,歷來受到醫家及民眾的高度重視,時至今日,其已成為代代延續的民族特色。
確需調補之人,必有可補可調之處。諸如先天不足,稟賦虧虛;後天失養,脾胃虛弱;過度勞累,身心疲憊;年邁之體,形神不支;病後體弱,正虛待復。總之,不調不足以糾偏、不補不足以扶虛者,方需以藥食調補。
調補方法,豐富多彩,自可選擇。就時令而言,冬令進補,伏天進補,各有所宜。就組方而言,單味調補,成藥調補,湯藥調補,膏方調補,各投所好。就形式而言,擇時驟補,長期緩補,各取所需。就內容而言,或可藥補,或可食補,各擇所喜。
【冬令進補】
中醫學強調天人合一,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加之以農耕文化為養育背景的中華民眾,因冬令嚴寒不便耕作而為休養生息之時,久而久之,冬令進補漸成習俗。就時令特點而言,溫補是冬令進補的常法,紅參、鹿茸等溫補藥材,羊肉、狗肉等溫補食品,理應成為冬令進補的佳品。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改善,進補理念的更新,確需調補者,四季皆可。
【夏令進補】
夏令進補,習稱「伏補」,自古有之。夏令氣候炎熱,出汗頗多,體能消耗增加,氣陰容易耗傷,合理調補也有必要。且冬病夏治之法,亦為臨床所習用。就其時令特點而論,氣陰雙補當為伏補大法。西洋參、楓斗之屬,正是補氣養陰消暑之佳品。
【單味調補】
單味藥進補,簡便易行,然作用單一,適用於體質傾向、臨床症情較為單純者。單味進補之中,以人參最為常用,其中生晒參偏於平補,西洋參長於涼補,紅參善於溫補,野山參適於大補;冬蟲夏草平補肺腎、益氣固表,尤宜慢性喘咳、素多感冒之人;燕窩、蛤士蟆油滋肺潤膚、養顏美容,中老年女士最為適用。此外,黨參、黃芪、山藥、紅景天之補氣,當歸、熟地、首烏、阿膠之養血,生地、枸杞、龜板、鱉甲之滋陰,鹿茸片、肉蓯蓉、紫河車、仙靈脾之溫陽,均為單味進補的常用藥品。
【成藥調補】
成藥調補,亦較便易,然須講究辯證辨體,方能藥症相符,確保療效,故多需從業醫生或資深藥師指導運用。如需補氣固表者,可選用玉屏風丸、人參蛤蚧散之類;需健脾和胃者,可選用人參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之屬;需氣血雙補者可選用十全大補丸、人參歸脾丸之族;需補腎溫陽者,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之輩;需益腎滋陰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列。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湯藥調補】
湯藥調補,每由多味藥組合而成,多需執業中醫處方確定。其優長之處在於經醫生辨析體質,確認病證,因人而異,做到個體化調補。湯藥調補,不可擅自從事。醫生對湯藥調補的處方,講究的是君臣佐使,常變裁化,配伍得當;攻補有度,攻不傷正,補不礙邪。理法方藥,絲絲入扣。惟有如此,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膏方調補】
所謂膏方,俗稱膏滋藥,是由藥物煎熬而成的呈粘稠糊狀的特殊劑型。這種劑型便於較長時間的保存與服用,而且因人而異,度身定做,故頗受歡迎。膏方並非單純補劑,具有糾偏卻病、補虛扶正等作用,對於慢性、頑固性、消耗性或老年性疾患尤為適宜。其所忌者有古訓可鑒:宜發散者(如急性感染)、宜攻下者(如腹滿便秘)、宜通利者(如濕阻納呆)、宜湧吐者(如食積痰嗽),一般均不宜用膏方。此外,婦女經期、感冒發熱等需暫時停服。膏方中多需加糖,一可增加甜味,沖淡苦澀,改善口味,使良藥不苦口;二可有利於膏方中膠狀物的熔化,使膠狀物與藥汁充分融合。若遇糖尿病人可改用木糖醇、甜蜜素或適量蜂蜜。膏方中還需配用膠狀藥物,以便有利於收膏。膠狀物本身也有良好的補虛治病作用,如龜板膠、鱉甲膠滋陰益腎,鹿角膠溫陽補氣,阿膠補血調經。膏方中又多需加入「細料」,即較名貴的藥材,以增強膏方的調補力量,如人參類、蟲草類、羚羊角粉、狗腎粉、海馬、蛤蚧等。
【飲食調補】
民間有云「藥補不如食補」,此話不無道理。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亦云:「食療不癒,然後遣藥」,「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痾釋情祛疾者,可謂良工。」驗之以現實生活,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同在,貧困病與富貴病並存,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鹽分)與三低(低礦物質、低纖維素、低維生素)兼有,凡此種種,已成為現代文明病的典型,究其原因均與飲食有關。在注意優化飲食結構、平衡膳食營養的同時,瞭解食療、食養的知識,對於科學養生也很重要。各類人群(如兒童、老人、孕婦)、各類體質(如偏寒性體質、偏熱性體質)、各類病證(如腎病、肝病),飲食調補各有宜忌,現就常用食品的調補作用簡介如下,以資選用:
淡菜、大蒜、韭菜、雞肝、蝦、羊肉、狗肉、鹿肉、海參等具有補氣溫陽作用;多種水果、菊花、枸杞、苦瓜、菠菜、白蘿蔔、黃瓜、龜板、鱉甲等具有滋陰降火作用;大麥、酸牛奶、蘋果、山楂、西紅柿、白菜、橘皮、雞肫、火腿等具有健脾開胃作用;蜂蜜、核桃仁、香蕉、蘋果、麻油、杏子、茭白、芹菜、青菜等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牛奶、蜂蜜、蘋果、獼猴桃、胡蘿蔔、雞蛋、黃瓜、燕窩、哈士蟆油等具有潤膚養顏作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藥食同理,自可酌用。
- 關鍵字搜索:
- 追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