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從來都是複雜的, 而生活在極權統治下, 對政治的誤讀則是一種宿命.無論你對政治採取何種態度, 極權體制都以預先設定的某種程序把人們對政治的偏好,評價,行為模式給格式化了. 這種格式化的後果,是普遍的政治冷漠,偶爾爆發的政治狂熱, 是極端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共生共長, 通用的政治詞彙儘是大而無當的口號,充滿激情的大詞, 而選票,選舉等最基本的政治要素卻成了最陌生的,最遙遠的東西. 人們的政治行為和政治思維中深刻的烙著極權政治的痕跡.
這種政治病狀應該得到寬容, 正如那些生活在沙漠裡的人群, 長期在缺乏水源的地方生存,怎麼能要求他們會游泳, 熟悉水性呢? 現代政治素質,政治文化的發育和成長只能在一個開放,自由和民主的制度環境下才有可能. 但是反過來說, 自由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也需要現代政治知識的傳播,需要有對民主社會政治規則的理解和遵守.
表面上看這是個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在社會的動態演變過程中, 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 "雞中有蛋, 蛋中有雞",他們以一種多元的,多維度的非線性形態相互影響. 今天的這個時代, 有新的,有舊的,有最好的,也有最壞的. 舊的等待消亡, 新的等待降生. 政治變遷是無法阻擋的一個趨勢, 同樣也是誰也無法描述清楚的一個過程. 雞和蛋的邏輯在這裡顯得太過蒼白.
把過程留給過程, 起碼我們可以從政治原點進行一些梳理, 即政治是什麼,不是什麼;政治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種梳理其實就是對政治ABC的恢復. 這種政治常識的還原表面上是中性的, 對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都不具有敵意. 但是極權體制卻與這種基本設置不兼容, 極權體制使政治神秘化, 政治成為幽靈,無處不在,卻又無跡可尋。一個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社會交織共存.
泛政治化表現在政治似乎無所不在, 無時不在. 地震, 水災等自然災害都是政治事件, 社區, 單位, 小團體都是政治載體, 行使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 如言論,遊行, 示威, 都可以是高度忌諱的政治表達, 一些特定的社會經濟政策, 比如土地拆遷, 計畫生育都跟政權的合法性緊密相關, 報紙的版面設計, 新聞頻道的出境率, 謠言工廠都是政治角鬥的微妙的平臺. 官僚政客除了政治表演, 已經不會說人話了. 專制體制營造的這種" 政治" 就如同傳播能力特強的病毒, 瀰漫在社會的方方面面, 籠罩著社會的各個角落. 這種病毒的基本成分是謊言和恐懼. 它持續不斷的毒害著整個社會的肌體, 毒害著社會的功能結構.
與這種泛政治化社會相對應的是一種去政治化社會. 那就是人們不關心政治, 不願意討論政治, 不願意跟政治沾邊, 人們逃離政治. 政治鬥爭黑箱化, 政治事件非政治化,政治訴求模糊化, 政治人物演員化. 一個被抽離了政治的社會, 一個沒有公共生活的社會, 就像一棵空心菜, 精神和自我流離失所.
作為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狀況的社會後果,就是對政治的正確認知成為不可能。 政治被妖魔化.政治被認為是骯髒的遊戲, 政治先天的承載了許多的道德壓力。人們傾向於從道德角度而不是政治角度來考量政治,來分析政治。對政治的鄙夷成為精英階層的的當然之選, 政治制度建設失去了重心。 另一方面,政治冷漠蔓延, 公共參與精神低迷,公民和公民社會的形成失去了價值維度的支撐.
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疏理和還原政治。
首先要堅持"是非".政治在通常情況下, 僅僅是跟公共權力相關的一系列機制.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事件,都跟政治無關, 而跟我們的權利,利益,自由有關係. 而這些內容並不是政治內容, 是行為主體而不是政治規則決定如何行使權利. 摒棄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正確"意識, 在真實中生活, 像自由人那樣行使權利,就是對極權主義去政治化的一種反制, 對泛政治化的一種消解. 辯清這些政治"是非",回歸我們的常識, 可以使我們避免成為極權體制無意識的同謀.
在觀念層面,需要一系列的話語置換和在此基礎上的觀念競爭. 沒有話語置換,走不出原來專制話語的陷阱. 沒有觀念競爭,將容易掉進新的陷阱. 比如跟極權主義相對應的憲政主義, 在方式上就是主張讓政治回歸政治, 把四處蔓延的政治碎片收集起來, 套上權力有限和權力制約的咒符, 把公共權力這個魔鬼裝回到憲政這個瓶子中去. 這種話語體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治療泛政治化的藥方. 又如關於政治德行, 我們必須在觀念層面拋棄載入於政治之上的道德負重, 恢復政治應有的德行, 捍衛政治本身的正當性, 政治作為天下公器, 價值不證自明. 而現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自由, 提供正義. 是善和美德的庇護所.
作為信奉憲政民主理念的自由派群體, 在還原政治的過程中有著扮演著特殊角色. 不再憂抱琵琶,不再遮遮掩掩, 而是直面政治, 亮出底牌, 為政治而努力, 因政治而精彩, 這是珍視自由群體的道義責任, 又是把政治還原為政治的必要通道.
這種觀念和價值的梳理, 政治德行的重新確立, 可以給志願推動公共事務變革的人們提供必要的動力和自信. 追求自由, 參與政治, 融入政治民主化的大潮中, 不是不道德, 相反那就是道德和善. 而熱愛政治,立志於推動政治民主化變革的群體開始出現, 也就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家開始孕育。政治變革時代的政治家無疑是最稀缺的資源,讓我們用掌聲來呼喚他們即將的登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這種政治病狀應該得到寬容, 正如那些生活在沙漠裡的人群, 長期在缺乏水源的地方生存,怎麼能要求他們會游泳, 熟悉水性呢? 現代政治素質,政治文化的發育和成長只能在一個開放,自由和民主的制度環境下才有可能. 但是反過來說, 自由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也需要現代政治知識的傳播,需要有對民主社會政治規則的理解和遵守.
表面上看這是個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在社會的動態演變過程中, 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 "雞中有蛋, 蛋中有雞",他們以一種多元的,多維度的非線性形態相互影響. 今天的這個時代, 有新的,有舊的,有最好的,也有最壞的. 舊的等待消亡, 新的等待降生. 政治變遷是無法阻擋的一個趨勢, 同樣也是誰也無法描述清楚的一個過程. 雞和蛋的邏輯在這裡顯得太過蒼白.
把過程留給過程, 起碼我們可以從政治原點進行一些梳理, 即政治是什麼,不是什麼;政治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種梳理其實就是對政治ABC的恢復. 這種政治常識的還原表面上是中性的, 對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都不具有敵意. 但是極權體制卻與這種基本設置不兼容, 極權體制使政治神秘化, 政治成為幽靈,無處不在,卻又無跡可尋。一個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社會交織共存.
泛政治化表現在政治似乎無所不在, 無時不在. 地震, 水災等自然災害都是政治事件, 社區, 單位, 小團體都是政治載體, 行使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 如言論,遊行, 示威, 都可以是高度忌諱的政治表達, 一些特定的社會經濟政策, 比如土地拆遷, 計畫生育都跟政權的合法性緊密相關, 報紙的版面設計, 新聞頻道的出境率, 謠言工廠都是政治角鬥的微妙的平臺. 官僚政客除了政治表演, 已經不會說人話了. 專制體制營造的這種" 政治" 就如同傳播能力特強的病毒, 瀰漫在社會的方方面面, 籠罩著社會的各個角落. 這種病毒的基本成分是謊言和恐懼. 它持續不斷的毒害著整個社會的肌體, 毒害著社會的功能結構.
與這種泛政治化社會相對應的是一種去政治化社會. 那就是人們不關心政治, 不願意討論政治, 不願意跟政治沾邊, 人們逃離政治. 政治鬥爭黑箱化, 政治事件非政治化,政治訴求模糊化, 政治人物演員化. 一個被抽離了政治的社會, 一個沒有公共生活的社會, 就像一棵空心菜, 精神和自我流離失所.
作為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狀況的社會後果,就是對政治的正確認知成為不可能。 政治被妖魔化.政治被認為是骯髒的遊戲, 政治先天的承載了許多的道德壓力。人們傾向於從道德角度而不是政治角度來考量政治,來分析政治。對政治的鄙夷成為精英階層的的當然之選, 政治制度建設失去了重心。 另一方面,政治冷漠蔓延, 公共參與精神低迷,公民和公民社會的形成失去了價值維度的支撐.
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疏理和還原政治。
首先要堅持"是非".政治在通常情況下, 僅僅是跟公共權力相關的一系列機制.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事件,都跟政治無關, 而跟我們的權利,利益,自由有關係. 而這些內容並不是政治內容, 是行為主體而不是政治規則決定如何行使權利. 摒棄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正確"意識, 在真實中生活, 像自由人那樣行使權利,就是對極權主義去政治化的一種反制, 對泛政治化的一種消解. 辯清這些政治"是非",回歸我們的常識, 可以使我們避免成為極權體制無意識的同謀.
在觀念層面,需要一系列的話語置換和在此基礎上的觀念競爭. 沒有話語置換,走不出原來專制話語的陷阱. 沒有觀念競爭,將容易掉進新的陷阱. 比如跟極權主義相對應的憲政主義, 在方式上就是主張讓政治回歸政治, 把四處蔓延的政治碎片收集起來, 套上權力有限和權力制約的咒符, 把公共權力這個魔鬼裝回到憲政這個瓶子中去. 這種話語體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治療泛政治化的藥方. 又如關於政治德行, 我們必須在觀念層面拋棄載入於政治之上的道德負重, 恢復政治應有的德行, 捍衛政治本身的正當性, 政治作為天下公器, 價值不證自明. 而現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自由, 提供正義. 是善和美德的庇護所.
作為信奉憲政民主理念的自由派群體, 在還原政治的過程中有著扮演著特殊角色. 不再憂抱琵琶,不再遮遮掩掩, 而是直面政治, 亮出底牌, 為政治而努力, 因政治而精彩, 這是珍視自由群體的道義責任, 又是把政治還原為政治的必要通道.
這種觀念和價值的梳理, 政治德行的重新確立, 可以給志願推動公共事務變革的人們提供必要的動力和自信. 追求自由, 參與政治, 融入政治民主化的大潮中, 不是不道德, 相反那就是道德和善. 而熱愛政治,立志於推動政治民主化變革的群體開始出現, 也就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家開始孕育。政治變革時代的政治家無疑是最稀缺的資源,讓我們用掌聲來呼喚他們即將的登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還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