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出口」孔夫子說起 !!
從中國「出口」孔夫子說起 !!---無論是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或孫中山、毛澤東,在文化思想上的吸引魅力都無法與孔夫子相比!中國向外部世界出口的數不盡物品中,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的品牌,叫孔子學院。
從2004年11月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開張以來,在美國、加拿大、瑞典、英國、德國、葡萄牙、塞爾維亞、白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烏茲別克、肯尼亞、南非、盧安達和澳州,以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思想家與教育家孔子命名的中國語言文化教育機構,相繼出現,蔚然成風。迄今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辦起了80所孔子學院和小規模的孔子學堂,還有更多的國家提出了辦學申請
孔子學院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批量出口,是中國對外關係中的一個新現象。它標誌著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國通過學習漢語來瞭解中國的需求急劇增長。這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潮,必然會帶來使中國文化思想向外傳播的軟實力。
譽滿天下仍待正名
如果孔老夫子在天有靈,這種情形想必會使他「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在公元前的春秋時代,孔子曾經有過「乘浮桴於海」四出遊學的願望。但即便他擁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其活動地盤主要限於齊魯之間。所謂的「桴」只是一種木筏,談不上飄洋過海。而今被「五四運動」砸爛過的「孔家店」,卻在世界各地遍設「外賣連鎖店」。雖然孔老夫子被後人奉為「至聖先師」與「萬世師表」,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天五洲四海成千成萬的洋弟子要對他行尊師之禮。
既然如此,他又何憂之有呢?因為畢生提倡「必也,正名乎」的孔子在中國還沒有得到「正名」。別看孔子學院辦得紅火名滿天下,但至今在中國名正言順開張的孔子學院卻只有一家。這位先賢「述而不作」被後人奉為經典的哲理名言,還沒有被正式列為中學與大學的教材。儘管近年來不乏祭孔尊孔活動,但官方對孔子的思想與貢獻依然保持低調,絕大多數中國人只聞孔子之名而不知孔子其人,對他的思想、學說與歷史價值惘然無知。
再說,中國官方提倡的「以人為本」、「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內外政策新方針,原本出於孔子思想與儒家學說,卻從不貼他的標籤。假如孔老夫子套用一句現代化的語言來要求保護自己作為原創者的知識產權,也依法可尋未可厚非。
為什麼中國如此內外有別?因為在對孔子與儒家學說的定性定位問題上,官方還沒有作出肯定的結論。究竟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古代賢哲,對過去的許多不實之詞加以清理與否定,在學術上和政治上仍然是個懸案。
文批孔的不實之詞
自從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學術界和政界對孔子的評價就褒貶不一。特別是毛澤東在文初期給郭沫若的詩裡御筆一批,「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吹響批孔的號角,引發了全國口誅筆伐的狂潮,並被「四人幫」用來作為篡黨奪權的藉口。僅僅在1973到1974一年內,全國96家報刊就發表了批孔文章三千多篇,出版社印行批孔書籍40多種。
作為史料,筆者手頭還保存著北大哲學系工農兵學員在那瘋狂歲月中出版的一本批孔專著,裡邊充滿武斷謾罵,說「孔丘是一個游串列國尋求主子,兜售復辟之道的反動政客」。甚至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名言,也被可笑地歪批為「拉攏來自遠方的反革命黨羽,擴大反革命組織」。當時倒是那位不識時務的前朝學者梁漱溟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二千年孔子的價值到今天而一大變,固非到此為止,行且有不遠而復者,不妨拭目以俟之」。
由於孔子在西方和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享有與希臘古代哲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同樣的盛名,而被奉為世界偉人;更由於中國需要推行和諧外交以廣結善緣,當年被批倒批臭的孔老二現在又身價百倍,成了對外文化輸出的頭號精神產品。
因為無論是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或孫中山、毛澤東,也無論是李白、杜甫、康有為或魯迅,在文化思想上的吸引魅力都無法與孔夫子相比。人們只要一聽到孔夫子的名字就會聯想到中國,就會對古老的中國文化產生親近感。孔夫子是中國能夠向外推出的,與任何世界文化名人相並列的唯一一張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思想大品牌。過去把這樣一件無價之寶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實在是愚不可及。現在醒悟過來,猶未晚也。
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浩瀚,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無論褒貶仍然有待據實考證。筆者對此所知甚淺,不敢妄加斷言。從孔子傳諸後世的一些言行來看,固然是只唯上不唯下,把他的治國理念完全寄託於明君行仁政,而無任何制約君權之設想。但在晚周之後禮崩樂壞、天下紛亂的春秋時代,既無有組織的反對黨派又無公民社會可言,不寄望於明君出世以德治國,還能寄望於什麼?
在當時的情況下,孔子提倡以天、地、君、親、師來規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以仁、禮、義、智、信來規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是有助恢復社會穩定,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治國理念。
至於維護帝王專制,按照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固然是反動透頂,但從歷史觀點來看,如果不是由於皇權專制與忠君思想貫穿整個華夏歷史,中國的天下大一統局面就不可能保持幾千年之久。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不論是姓劉的,姓李的,姓朱的,也不論是漢人、蒙人、滿人,只要登上皇位,就必然要開疆拓土,維護江山社稷與華夏版圖。如果沒有孔子提倡的道德與政治規範,人人都可以自立為王,則神州大地早已變成四分五裂的歐洲了。
不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其他無數的教誨,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色彩,成為兩千多年來從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國治學的座右銘,人類文化思想寶庫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種說法未免言過其實。但孔子的思想與學說,確實是兩千多年來照亮中國歷史與中國人思想的一盞明燈。《華盛頓郵報》曾經寫道:「雖然孔子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誨對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孔子屬於歷史也屬於現代,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在批判與否定「凡是派」錯誤思想的30年之後,人們難道還要受這種過時思想的束縛,依然拘泥於「孔學名高實秕糠」之說,而不給那位等待了兩千年之久的古代聖賢實行「正名」嗎?
- 關鍵字搜索:
-
從中
來源: 聯合早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f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