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個非常「幽默」的報導,說是全國已有近二十家單位,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大學進行評價與排名,20年來評了約100個大學排行榜。每次排行榜發布後,相關高校往往爭相轉載對自己有「利」的版本,而對其不利的,便會引起一番爭議。某高校宣傳部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類排名「沒有什麼公信力,不排除有商業利益操作」。有些高校經常接到一些要求參加排名的電話,「對方往往口氣很大,甚至有人說自己是國務院的,只要交錢,想要什麼榮譽都行。」某高校曾接到北京某機構的電話,讓他們參與一個排名,說是想評第一名,就交七萬元。如果嫌貴,對方就改口說,那就三萬元吧,一次給你頒五個第一名。原來,那許許多多的排名是可以用錢換的。但它卻能騙倒中國國內無數參加高考的年輕學子及其家長們,他們成了這些騙局的最終受害者。
(二)
大連市某高校一文科專業大四學生,憂心忡忡地對指導老師說:「聽說我的畢業論文被評上院裡的優秀論文了,那麼千萬別被評上校級優秀論文!」。這又是一個何等「幽默」的事情啊。通常,每年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後,都會評出一定比例的校級優秀畢業論文,掛在校園網上或出專集,供全校師生學習、評議。本來,被評上校級優秀論文是非常榮耀的事情,但如果文章有摘抄或剽竊成分,肯定怕上網「示眾」,一旦被人發現破綻,將無地自容。後果的嚴重性還在於畢業論文將被撤消,大學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書將難以發放(不過,這樣的事情好像還沒有發生過)。其實,這種事情在高校並非個別現象。有人發表文章說,「校級優秀」竟會變成「燙手山芋」,咀嚼這一「黑色幽默」,卻讓人一點都笑不起來。
(三)
某地某校在放暑假前,給本校的全體學生家長發出了一份《告家長書》,說是為了讓學生度過快樂的暑假,學校已經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假期裡,學校要開辦興趣班,要求每名學生至少要報兩門,如果學生不想參加,必須由家長寫出書面申請。這件事真是奇了怪了,通常情況下,大凡搞活動,應由參加活動者向活動組織者提出申請,請求參加該項活動。現在完全倒過來了,若你不想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還須懇請校方予以批准。一般說來,不是萬不得以,誰會輕易得罪學校和老師呢?學校為了廣開財路,也為了提高升學率,才出此「良策」。你作為該校的學生或學生家長若不順應「潮流」,按常人理解,不是腦子進水了嗎?學校放寒、暑假,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寒、薯假要學生申請准假,恐怕是世界奇聞,這事純屬「幽默」。
(四)
在山東荷澤,高考成績公榜之後,就有人在大家熟知的地方兜售高考分數,並已形成了市場和規模。據說,「市場」上「買賣興隆」,「購銷兩旺」,場面「壯觀」。賣考分的「中介」能量都很大,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的考分他們都有,「老闆」能幫買者落實到人,並且落實到高校,還「保準萬無一失」(「老闆」在高校都有人)。賣分數的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已經考上大學的人,通過各種方法到當地高中報名參加高考,然後將考取的分數賣掉,以獲得不菲的收入。第二種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好但高考發揮不理想的學生。他們把分數賣掉,準備明年考取個好學校。第三種就是一些成績較好的高二學生參加高考。他們把分數賣掉可謂一舉三得:通過高考這樣的高規格考試起到練兵的作用,還有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同時還給學校提高了升學率。在「市場」上,「中介」隨行就勢,根據分數的不同檔次,與買分者「按質論價」,「公平交易」,「中介」一般提成20%~30%。有一理科生的630分,賣到最高價25萬元,買賣雙方還都皆大歡喜。顯然,這是隨著「高考經濟」的快速發展,派生出來的又一「新生事物」。你說這事「幽默」嗎?
(五)
在江蘇不少地方,許多公立、民辦高中不惜巨資設立高額獎學金,最高達五萬元,用以吸收尖子學生,使所有名牌高校都望塵莫及。高中學校花高價「買」學生的現象,已完全公開化。儘管有的學校每年花幾十萬元「買」學生,但只要出一個清華或北大的學生,就不會虧——它可以做學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吸引來年的生源。為了學校的生存,不惜使用商業手段,採取殘酷的競爭方式,說明瞭中國教育的「艱難困苦」。以往,一般高校都會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獎學金,但這是為了激勵全體學生勤奮學習,促使優秀學生突穎而出,為的是培養精英。如果辦學校完全為了盈利,那就會把教育引入歧途。花錢買學生,看似「幽默」,其實是莫大的悲哀。
(六)
甘肅會寧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十年九旱,嚴重缺水,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有些地方被認為是人類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但這樣一個縣,卻又是一個全國聞名的「高考狀元縣」。憑著「家長苦供、教師苦教、學生苦讀」(早晨吃家裡帶的饃饃,中午米飯就咸菜,有30%~40%的學生不吃晚飯)的「三苦精神」創造了會寧的高考神話。截至2005年,會寧已向全國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了四萬名優秀學生。近二百人獲得博士學位,一千多人獲得碩士學位,一萬多人獲得學士學位。會寧縣幾乎沒有工業,農業半死不活,於是就只有辦教育了。從會寧考出來的學生說,他們過夠了苦日子,考出來其實就是逃離出來了。會寧的教育支出在全部財政支出中竟高達57%多,民間和官方都願意在教育上下大力氣投入,為的是讓後代擺脫貧困,教育成了人們走出貧困的唯一寄託。「會寧現象」恐非絕無僅有,教育脫貧的內涵與現實的嚴重脫節,你說「幽默」嗎?
(七)
陝西洋縣嚗出高考替考事件,近二十名高二學生當槍手。據報導,洋縣中學對外以鍛練高二優秀學生的應試能力為由,組織近二十名學習成績優秀者參加高考。但實際上,這些學生大多是替高三的某些學生考試。這顯然是有「領導」,有「組織」,有「計畫」,有「預謀」的「集體行為」。據說,為的就是提高當地的「高考升學率」。洋縣教育局局長王玉奎對記者說:「反正事情已經是這樣了,你愛咋弄就咋弄去!」看來已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為了「高考升學率」,如此不擇手段,厚顏無恥,成了中國教育的又一「特色」。你覺得「幽默」嗎?
(八)
江西藍天學院是江西省在校生最多的民辦高校。每年到了招生時刻,就動員全員參與。「每招到一名學生能拿到700元到1000元回扣」早就成為全校學生都知道的不成文的規定。有些學生憑「招生」收入,已達數萬乃至十幾萬元。「招生」致富的「大款學生」,成了一些正準備暫棄學業外出「招生」的學生們的新偶像。在校學生只要從招生辦要一份《委託書》,就可以作為學校的「招生代表」到各地去「招生」了。這些「招生代表」像搞「傳銷」一般,欺瞞哄騙,無所不用其極。一位被「哄」入學校的大一學生稱該校的「招生」是「老生招新生,一屆哄一屆」,「簡直就是變相的招生傳銷」。高等教育中有如此好玩的事情,你不覺得「幽默」嗎?
(九)
在山東榮成市借讀的高一學生,因為上書中南海,「給家裡惹了很大的麻煩」——以前是1萬元的借讀費突然漲成1.6萬元(見2006年5月25日信息時報)。該生因為父母都在榮成打工,所以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在榮成唸書。後來,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榮成市六中。因為戶口問題,學校讓他交1萬元借讀費。該生覺得不公平,於是寫信到中南海,反映了他家的實際情況。不想這封被稱為「上訪」的信件,從北京批轉回來,卻惹了大禍。學校通知該生父母,要想在六中繼續上學,必須交1.6萬元,並且多次催促他們交錢。在一場爭吵之後,學校讓他轉學。該生父親已近七十高齡,其母也已五十有餘,靠著冬天賣糖葫蘆,夏天賣冰淇淋維持生計。就因為寫信「上訪」,使這個家庭落到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對此,不知道中南海作何感想?對此,我真的覺得好「幽默」。
(十)
1958年的工業大躍進,對於上了年紀的人都還記憶猶新。那時侯鄉下農民上山砍樹煉焦炭,城裡市民砸鍋賣鐵煉鋼材。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最後引發了大飢荒,導致了大衰退,教訓慘痛啊!
如今,中國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一股很有氣勢的「大躍進」的風潮。不是嗎?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先生宣稱:「中國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一個承擔著教育規模為世界之最的教育,實現了‘兩個跨越’:使85%以上的人接受了義務教育,使20%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跨越」下去,全體國人100%接受義務教育,大多數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的實現,就為期不遠了。實際上,要使全國人民都經歷一番高等教育,那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在原有基礎上,把所有的中專學校或職業培訓學校都升格擴展為大學,強令所有的人都到「高校」接受「速成」的「高等教育」,並且都發給「正規」的「畢業文憑」。這一來,中國成為全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指日可待。對此,你敢不「幽默」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有一個非常「幽默」的報導,說是全國已有近二十家單位,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大學進行評價與排名,20年來評了約100個大學排行榜。每次排行榜發布後,相關高校往往爭相轉載對自己有「利」的版本,而對其不利的,便會引起一番爭議。某高校宣傳部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類排名「沒有什麼公信力,不排除有商業利益操作」。有些高校經常接到一些要求參加排名的電話,「對方往往口氣很大,甚至有人說自己是國務院的,只要交錢,想要什麼榮譽都行。」某高校曾接到北京某機構的電話,讓他們參與一個排名,說是想評第一名,就交七萬元。如果嫌貴,對方就改口說,那就三萬元吧,一次給你頒五個第一名。原來,那許許多多的排名是可以用錢換的。但它卻能騙倒中國國內無數參加高考的年輕學子及其家長們,他們成了這些騙局的最終受害者。
(二)
大連市某高校一文科專業大四學生,憂心忡忡地對指導老師說:「聽說我的畢業論文被評上院裡的優秀論文了,那麼千萬別被評上校級優秀論文!」。這又是一個何等「幽默」的事情啊。通常,每年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後,都會評出一定比例的校級優秀畢業論文,掛在校園網上或出專集,供全校師生學習、評議。本來,被評上校級優秀論文是非常榮耀的事情,但如果文章有摘抄或剽竊成分,肯定怕上網「示眾」,一旦被人發現破綻,將無地自容。後果的嚴重性還在於畢業論文將被撤消,大學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書將難以發放(不過,這樣的事情好像還沒有發生過)。其實,這種事情在高校並非個別現象。有人發表文章說,「校級優秀」竟會變成「燙手山芋」,咀嚼這一「黑色幽默」,卻讓人一點都笑不起來。
(三)
某地某校在放暑假前,給本校的全體學生家長發出了一份《告家長書》,說是為了讓學生度過快樂的暑假,學校已經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假期裡,學校要開辦興趣班,要求每名學生至少要報兩門,如果學生不想參加,必須由家長寫出書面申請。這件事真是奇了怪了,通常情況下,大凡搞活動,應由參加活動者向活動組織者提出申請,請求參加該項活動。現在完全倒過來了,若你不想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還須懇請校方予以批准。一般說來,不是萬不得以,誰會輕易得罪學校和老師呢?學校為了廣開財路,也為了提高升學率,才出此「良策」。你作為該校的學生或學生家長若不順應「潮流」,按常人理解,不是腦子進水了嗎?學校放寒、暑假,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寒、薯假要學生申請准假,恐怕是世界奇聞,這事純屬「幽默」。
(四)
在山東荷澤,高考成績公榜之後,就有人在大家熟知的地方兜售高考分數,並已形成了市場和規模。據說,「市場」上「買賣興隆」,「購銷兩旺」,場面「壯觀」。賣考分的「中介」能量都很大,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的考分他們都有,「老闆」能幫買者落實到人,並且落實到高校,還「保準萬無一失」(「老闆」在高校都有人)。賣分數的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已經考上大學的人,通過各種方法到當地高中報名參加高考,然後將考取的分數賣掉,以獲得不菲的收入。第二種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好但高考發揮不理想的學生。他們把分數賣掉,準備明年考取個好學校。第三種就是一些成績較好的高二學生參加高考。他們把分數賣掉可謂一舉三得:通過高考這樣的高規格考試起到練兵的作用,還有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同時還給學校提高了升學率。在「市場」上,「中介」隨行就勢,根據分數的不同檔次,與買分者「按質論價」,「公平交易」,「中介」一般提成20%~30%。有一理科生的630分,賣到最高價25萬元,買賣雙方還都皆大歡喜。顯然,這是隨著「高考經濟」的快速發展,派生出來的又一「新生事物」。你說這事「幽默」嗎?
(五)
在江蘇不少地方,許多公立、民辦高中不惜巨資設立高額獎學金,最高達五萬元,用以吸收尖子學生,使所有名牌高校都望塵莫及。高中學校花高價「買」學生的現象,已完全公開化。儘管有的學校每年花幾十萬元「買」學生,但只要出一個清華或北大的學生,就不會虧——它可以做學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吸引來年的生源。為了學校的生存,不惜使用商業手段,採取殘酷的競爭方式,說明瞭中國教育的「艱難困苦」。以往,一般高校都會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獎學金,但這是為了激勵全體學生勤奮學習,促使優秀學生突穎而出,為的是培養精英。如果辦學校完全為了盈利,那就會把教育引入歧途。花錢買學生,看似「幽默」,其實是莫大的悲哀。
(六)
甘肅會寧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十年九旱,嚴重缺水,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有些地方被認為是人類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但這樣一個縣,卻又是一個全國聞名的「高考狀元縣」。憑著「家長苦供、教師苦教、學生苦讀」(早晨吃家裡帶的饃饃,中午米飯就咸菜,有30%~40%的學生不吃晚飯)的「三苦精神」創造了會寧的高考神話。截至2005年,會寧已向全國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了四萬名優秀學生。近二百人獲得博士學位,一千多人獲得碩士學位,一萬多人獲得學士學位。會寧縣幾乎沒有工業,農業半死不活,於是就只有辦教育了。從會寧考出來的學生說,他們過夠了苦日子,考出來其實就是逃離出來了。會寧的教育支出在全部財政支出中竟高達57%多,民間和官方都願意在教育上下大力氣投入,為的是讓後代擺脫貧困,教育成了人們走出貧困的唯一寄託。「會寧現象」恐非絕無僅有,教育脫貧的內涵與現實的嚴重脫節,你說「幽默」嗎?
(七)
陝西洋縣嚗出高考替考事件,近二十名高二學生當槍手。據報導,洋縣中學對外以鍛練高二優秀學生的應試能力為由,組織近二十名學習成績優秀者參加高考。但實際上,這些學生大多是替高三的某些學生考試。這顯然是有「領導」,有「組織」,有「計畫」,有「預謀」的「集體行為」。據說,為的就是提高當地的「高考升學率」。洋縣教育局局長王玉奎對記者說:「反正事情已經是這樣了,你愛咋弄就咋弄去!」看來已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為了「高考升學率」,如此不擇手段,厚顏無恥,成了中國教育的又一「特色」。你覺得「幽默」嗎?
(八)
江西藍天學院是江西省在校生最多的民辦高校。每年到了招生時刻,就動員全員參與。「每招到一名學生能拿到700元到1000元回扣」早就成為全校學生都知道的不成文的規定。有些學生憑「招生」收入,已達數萬乃至十幾萬元。「招生」致富的「大款學生」,成了一些正準備暫棄學業外出「招生」的學生們的新偶像。在校學生只要從招生辦要一份《委託書》,就可以作為學校的「招生代表」到各地去「招生」了。這些「招生代表」像搞「傳銷」一般,欺瞞哄騙,無所不用其極。一位被「哄」入學校的大一學生稱該校的「招生」是「老生招新生,一屆哄一屆」,「簡直就是變相的招生傳銷」。高等教育中有如此好玩的事情,你不覺得「幽默」嗎?
(九)
在山東榮成市借讀的高一學生,因為上書中南海,「給家裡惹了很大的麻煩」——以前是1萬元的借讀費突然漲成1.6萬元(見2006年5月25日信息時報)。該生因為父母都在榮成打工,所以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在榮成唸書。後來,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榮成市六中。因為戶口問題,學校讓他交1萬元借讀費。該生覺得不公平,於是寫信到中南海,反映了他家的實際情況。不想這封被稱為「上訪」的信件,從北京批轉回來,卻惹了大禍。學校通知該生父母,要想在六中繼續上學,必須交1.6萬元,並且多次催促他們交錢。在一場爭吵之後,學校讓他轉學。該生父親已近七十高齡,其母也已五十有餘,靠著冬天賣糖葫蘆,夏天賣冰淇淋維持生計。就因為寫信「上訪」,使這個家庭落到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對此,不知道中南海作何感想?對此,我真的覺得好「幽默」。
(十)
1958年的工業大躍進,對於上了年紀的人都還記憶猶新。那時侯鄉下農民上山砍樹煉焦炭,城裡市民砸鍋賣鐵煉鋼材。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最後引發了大飢荒,導致了大衰退,教訓慘痛啊!
如今,中國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一股很有氣勢的「大躍進」的風潮。不是嗎?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先生宣稱:「中國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一個承擔著教育規模為世界之最的教育,實現了‘兩個跨越’:使85%以上的人接受了義務教育,使20%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跨越」下去,全體國人100%接受義務教育,大多數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的實現,就為期不遠了。實際上,要使全國人民都經歷一番高等教育,那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在原有基礎上,把所有的中專學校或職業培訓學校都升格擴展為大學,強令所有的人都到「高校」接受「速成」的「高等教育」,並且都發給「正規」的「畢業文憑」。這一來,中國成為全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指日可待。對此,你敢不「幽默」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最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