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學生公益社會 傳播善念

(本報綜合報導)臺北市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發起「你讀好書,我做公益」活動,1100多名學童和學校附近商家約定,一個月內全校讀完5000本好書,完成每篇500字的心得報告,就請商家樂捐做公益,學校從4月1日起在門口架設大型數字板,每天公布最新的閱讀數量,全校於是展開「狂飆閱讀」運動。在學校家長志工的努力下,包括里長、大企業老闆、汽車行、診所、文具行、做小生意的攤販,甚至連店面都沒有的冰果屋,都很支持這些孩子,共有91個單位慷慨解囊,募得18萬餘元,於五月由臺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代表捐給兒童福利聯盟防止兒虐,以及提供清寒學生課輔,讓學生讀好書也能行善。

臺灣的慈濟小學也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理念。中午十二點,各班的「打菜員」為全班同學負責午餐打菜。打菜長負責在所有小朋友拿菜前,先打第一道菜給老師,以示尊敬。所有人拿完菜之後,午餐長帶著全班同學唱自己班上編的感恩歌,「感謝天,感謝地,感謝打飯的同學……。」經過這個簡單的儀式,才一起開動吃飯。更特別的是,慈小鼓勵表現優秀的學生,不是給他物質的獎賞,而是給他「服務的機會」。例如掃廁所,是好學生才有的榮耀。慈濟的教育理念是「服務是神聖的,不應該拿來當成處罰的工具。」從服務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學到分工、合作、協調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獨有偶的,臺灣明慧教育學校也在全臺各小學推廣希望樹系列活動,主打「您今天說好話了嗎?」活動目標是「心花朵朵開,善念處處在,希望永滿懷」。許多小朋友將好話寫在書籤,掛在希望樹上,此活動更延伸至機場與臺灣鐵路沿線的車站,讓往來的旅客都能寫下一句好話書籤,期望能向臺灣社會傳遞善念、傳播關懷。旅客也可以從希望樹上取走喜歡的書籤,讓「善念」不斷流轉生生不息。臺鐵更為了響應此活動,開啟希望列車,以期「善念滿行囊,健康繞臺灣」。明會教育學校更將集結好話成書出版,版費將作為全球營救中國受迫害法輪功學員遺孤的基金。
從自己做起,臺灣的小學生正以善念營造希望社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