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葉聖陶的無奈與尷尬

作者:李偉  2006-02-16 00: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那是文革期間,1974年,山西有個山村的民辦小學教師,貧病交迫,在求告無門後,向當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葉聖陶先生寫了封求助信。在得到「似宜與當地有關單位商量解決」的首封回信後,這教師頗執著,又連寫兩信,結果都是得到「沒有辦法解決你的困難」、「無能為助」、
「來信交教育部人民來信來訪組妥善處理」等的答覆。後來總算蒼天有眼,他服幾副中藥後,病逐漸痊癒。此事始末見2001年7期《山西文學》。

  人們熟知葉聖老青少年時代境遇坎坷,深知下層人民的悲酸和不幸,一向同情弱者。後來成為作家,提出「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成為現代文學的瑰寶。此後他辦刊物,辦書店(開明書店),從事民主運動,一生奉獻給文化教育事業。

  我雖始終未親承葉老謦亥欠,但從葉老友人及見過葉老的人的一些文章裡,知道葉先生是一謙謙君子,恂恂長者,對人極富同情心,總是為人解難,即使是從未謀面者的求助。曾記得這樣一件事:1946年前,河南有位高中二的18歲青年,此人姓韋名蕪,因投稿觸怒地方當局被學校除名。一籌莫展之際,寫信給上海《文匯報》《讀者的話》(柯靈先生主持)求助,信刊出他以為上海能找到工作,盲目闖到上海,無處棲身,幸柯靈先生給他再發求助信並加編者按,籲請廣大讀者援手。在暫時生活有著落後,經柯靈推薦,《文匯報》決定錄用,但按規定需有鋪保和保人。茫茫大上海,他哪有熟人。事為葉聖老得知,他向葉老求助,雖素不相識,葉老慨然答應,以開明書店和本人名義為韋蕪作保,他終於進了《文匯報》,以後成為記者、編輯。他一生銘記著葉老的援手。

  人心巨測,人與人間心防重重,葉聖老對素未謀面的青年,能伸出援助之手。1974年他身居教育部副部長高位,又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何以如此冷待一個貧病交迫的民辦小學教師,前後判若兩人呢。我在苦苦思索後才有答案。原來文革期間,人心乖離,好心未必有好報,老人難免有戒心。再說他雖身居高位,但並無實權,他的話並無九鼎之重,試看他兩次把那位教師的求助信交他屬下的機構處理都無結果。葉聖老處於無奈尷尬之境,記此一事俾使世人知道世事的複雜,應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