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兩岸關係:二○○六年伊始的走向

 2006-01-13 06: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臺灣總統陳水扁發表元旦文告,宣示其兩岸政策,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為兩岸經貿關係重新定調。看上去,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時代前期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是「跨前一步」;現又調整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是「退後半步」。

這一新政策,似乎只是文字上的遊戲,但卻兌現了陳水扁在不久前的臺灣地方選舉中所作的告白:如果泛綠敗選,將進一步緊縮兩岸政策。從政治上而言,陳水扁此舉,是為了鞏固深綠選票,即鞏固民進黨執政的基本盤。然而,以筆者觀察,綠營在去年底地方選舉中的失敗,並非因為深綠選票流失,而是因為淺綠、尤其中間選票的流失。民進黨的幾樁弊案,加上國民黨成功炒作的民生話題,才是中間選民游離綠營的最大原因。

泛藍方面,自從連、宋等人登陸訪問後,掀起一陣「大陸熱」,藍營上下,不再懼怕戴「紅帽子」,不僅接踵登陸訪問,更紛紛鼓吹「中國機會論」。謹慎如國民黨新科主席馬英九,也不能脫俗。馬英九認為,中共現階段已經沒有促統,只是反獨,即僅僅希望維持現狀,臺灣應藉此機會,爭取與大陸簽署「中程和平協議」,務實發展兩岸經貿。

馬英九的觀點,自有一番邏輯。然而,維持現狀,發展經貿,不也正是中共的手段?中共的戰略意圖,從來就是:從經濟上拖住臺灣,進 而從政治上拖住臺灣。國民黨的立場,豈不是正中共產黨之下懷?當然,馬英九已經有言在先:「6.4」不平反,統一不能談。甚至也不到大陸訪問。這一原則立場,至少比連戰等人進步和清醒得多。因此,筆者寧願相信,在馬英九身上,不具有與中共合作的任何主觀可能性。

馬英九的這一立場,倒可以反證:中共才是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道理很簡單,拒絕民主,就是拒絕統一。中共頑固阻擋大陸民主化,阻擋得越久,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小。可以說,1949年,以暴力手段推翻國民政府的共產黨,不僅是當年分裂兩岸的禍首,也是今日阻礙兩岸統一的罪人。

只是,馬英九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中共之所以不再促統,而只是反獨,恰恰就在於台獨運動的聲勢和影響。如果臺灣沒有獨立的聲音,中共就只有促統的一面了。台獨,不僅給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製造了相輔相存的政治生態,也實在給足了中共面子,讓中共不至於立即面對因兩岸統一主題而激起的民主浪潮。一個香港回歸,已經讓中共「受夠了」:在香港,中共既要立一個「一國兩制」的牌坊,又要繼續沉溺當獨裁的「婊子」。為此費盡心機,絞盡腦汁。

看上去,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陷於被動。但國民黨也面臨陷阱,如果操作過頭,同樣陷入被動。只要仔細觀察中共的動態,就一目瞭然。面對臺灣,中共現階段的手法是:其一,只與藍營交道,不與綠營接觸,以期拉攏和分化;其二,對臺灣政治,盡量不發聲,甚至連台獨勢力的大動作,也盡量一言不發。中共已經瞭解:在臺灣,泛綠的任何言都會招致泛藍的批評。中共高層的算盤就是:反正有泛藍制衡泛綠,中共自己又何必勞神?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反台獨議題上,不知不覺地,泛藍實際上替代了中共,擔當起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

其三,中共不聲不響,加緊以經貿手段,控制臺灣。事實上,兩岸經貿發展上的客觀趨勢對中共有利。目前,台商投資中國大陸不僅與日俱增,而且趨於項目大型化,超過一億美元的項目越來越多;過去20多年裡,中國大陸吸收的外資總額中,台資竟然佔了一半,達到2,800億美元;臺灣經濟因此被嚴重掏空,中小企業受到極大打擊;臺灣智庫的一項民調顯示:74%的臺灣民眾,擔憂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而失去自主性。

最為諷刺的是,中共利用包括台資在內的龐大外資,不僅製造了中國經濟的表面繁榮,藉以鞏固其自身政權,而且加倍擴充軍備軍力,年年猛增瞄準臺灣的導彈、軍艦和戰鬥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台資西進大陸,豈不是養虎遺患?或者,是重演「農夫與蛇」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對陳水扁的兩岸新政策,美國方面顯示出高度關注,關注的背後,其實是放心。現階段,美方固然不希望海峽兩岸因任何原由、包括台獨原由而開戰,以免美方被迫捲入;但美方也決不願意看到,民主的臺灣同專制的中國走得太近。尤其今日,文明世界正日益嚴重地籠罩在「中共威脅」的陰影之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