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金融時報:人民幣其實是中國的難題

 2005-11-21 22: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全球關注焦點的「布胡會」週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後美國布希總統與胡錦濤舉行聯合記者會。除了在兩國外貿、智慧財產權保護、人權問題有所討論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人民幣匯率議題也是關注議題之一,據瞭解,雖然人民幣升值的金融壓力可能已經減輕,但中國貨幣改革的理由仍與以往一樣充足。

金融時報11月18日報導,中國政府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理由主要是可能引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導致中國國內失業增加,對已經相當嚴峻的就業困難將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中國大陸仍多是技術低落的農工企業的情況下,以人民幣大幅升值,快速平抑中美貿易逆差的思考,無異引爆大陸內部企業倒閉風潮,造成更大不可控的社會問題。

報導說,但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造成的負面經濟影響已逐漸浮出水面,對上述出口下降的擔憂不再被放在首要位置,其他的經濟壓力已經遠比這個壓力要大得多,而且深重得多。

人民幣幣值低估帶給中國的經濟壓力主要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雙順差與外匯儲備條件惡化,最終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外國資本的流入,會增加國內的貨幣供應。據瞭解,僅2005年前9個月,中國外匯儲備就增加了 近16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儲備金額,表明中共犧牲了自己國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向外國(主要是美國)提供低息融資,充當別人的現金流。雖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外匯儲備可以起到調解短期國際收支不平衡,並可防止金融市場波動的作用,但真正決定經濟穩定的最重要因素還是在於經濟體制的活力,而這也是中共所缺乏的。

報導說,任何地方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都更多地像在走鋼絲,而非科學的決策過程。在中國尤其如此,中國的經濟結構仍介於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這削弱了其政策工具的效力。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使中國比往常更難平衡其貨幣政策, 結果可能造成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大。而這也突現中國不健全的金融體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貨幣政策委員、國家統治局局長李德水在今年7月27日表示,人民幣至少在未來5年內都不會自由交易,他的理由是中國銀行業體制脆弱,中國的貨幣體系仍然未達到國際標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