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亞風雲多變 中俄美三國角力

德國之聲7月19日報導/烏茲別克總統卡裡莫夫、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圖左至右)在阿斯塔納會議上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為了在阿富汗進行反恐戰爭,分別在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設立了軍事基地。最近,中亞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剛剛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會議要求美國確定從這兩個國家撤軍的日程表。日報分析了中亞形勢發展的背景:

「開始時,卡裡莫夫這樣的中亞獨裁者沉醉於與美國的新友誼,但蜜月並不長久,烏茲別克總統不願改革的態度與該國聲名狼藉的侵犯人權現象使這個國家與美國的關係明顯冷卻下來。上海合作組織為烏茲別克總統提供了抵制西方要求改革的盾牌。

2005年春季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顛覆活動以後,卡裡莫夫和其他中亞尚存的總統陷入了驚慌,紛紛投向中國和通過石油重新強大起來的俄羅斯的懷抱。上海合作組織的中國秘書長張德光把血洗安集延讚為反恐鬥爭的巨大成就,反對西方對中亞施加影響。俄羅斯和中國的國家元首都站在卡裡莫夫一邊,以情報部門可疑的消息佐證卡裡莫夫的國家宣傳。大屠殺後不久,卡裡莫夫做出姿態,訪問了中國和俄羅斯。中俄兩國則感到機遇來臨:它們只要掩蓋卡裡莫夫的大屠殺、使其它中亞國家與烏茲別克總統團結起來,就能把美國從中亞排擠出去。」

早幾天,法蘭克福匯報就中、俄、美三國在中亞影響的消長發表文章,該報特別注意到中亞的能源對中美兩國的巨大吸引力:

「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開始時對莫斯科敬而遠之,與美國接近。當時阿富汗的塔裡班對中亞也形成了威脅,所以美國反塔裡班的軍事行動推動了這一發展態勢,擴大了華盛頓在這個地區的政治軍事影響。在鄰近的裡海地區,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大量投入。幾週前從亞塞拜然巴庫到土耳其傑伊漢剛剛投入使用的輸油管道繞開了俄羅斯和伊朗,沒有華盛頓的政治支持是不可能建成的。此外,美國計畫在裡海一些周邊國家加強軍事存在,以保障西方的原料供應,並實現在伊朗一側駐軍的目的。

為此,俄羅斯雖然此前主張裡海非軍事化,但俄羅斯國防部最近也制定了在該地區實現軍事存在的方案。中國主要經濟上在中亞投入,對哈薩克斯坦的原料感興趣。北京無論如何要保持該地區的穩定,所以北京與莫斯科一樣,最近大力支持烏茲別克的暴力統治者卡裡莫夫。」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