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全球儲蓄過多可能造成經濟風險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五日專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全球儲蓄額可能高達十一兆美元,相當於整個美國經濟的規模。如果能有效運用這些資金投資,可促長經濟成長;然而,目前一些趨勢顯示,不能善加運用這些過多的儲蓄,反而造成經濟風險。

美國「商業週刊」分析,美國家庭比較沒有儲蓄習慣,平均只有百分之零點九的家庭收入會納入儲蓄,許多歐洲及亞洲國家家庭都有儲蓄的習慣。此外,亞洲國家蓬勃的出口產業帶進鉅額的外匯存底。美國的一些經濟學者、投資者,甚至決策者都開始思考,也許在利率及其他金融政策方面,應有全球化的考量。

國際貨幣基金預測,今年全球的儲蓄率可能創下過去二十年來的最高記錄。儲蓄過多的風險是,如果這些資金沒有投資在生產方面,卻只是讓人們有餘錢可揮霍,很可能造成消費大幅增加及資產價格被炒作得節節升高,建立在不穩基礎上的經濟榮景難保不會崩盤。

分析指出,非預期的通貨膨脹及利率提升就可能造成債券市場的不安,也可能使房屋市場泡沫化。如果市場上對於美國處理鉅額貿易赤字的問題感到憂心,很可能造成美元大幅走跌。

全球儲蓄過多和資金的流通使得證券投資人必須眼觀四方,不能僅僅把注意力放在美國市場的變化。例如人民幣如果升值,美國利率可能上調,因為北京在美國國庫券方面的投資也許會減少。此外,如果歐洲中央銀行放寬信用貸款,美國的債市也會受到影響。

經濟學者們指出,就目前全球經濟的情況看來,儲蓄過多的問題仍會持續。國際油價高漲讓產油國家累積財富,過去一年俄羅斯的外貿順差就高達一千億美元,較前一年的六百五十億美元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阿拉伯國家的投資者將這些因油價上漲而增加的財富投入杜拜的金融市場及阿布達比的股市,造成股匯市一片榮景。學者們指出,資金未投入石油探勘及其他產業,卻只在金融市場打轉,也不是好現象。

除了油價因素累積財富,日本和德國的情況是,雖然資金充沛,消費意願及企業投資意願不高。南韓也有相同的情況--雖然許多企業資金很多,卻不願意投資新的生產設備。

中國去年的外貿順差已大幅增加到七百億美元,而這些資金也流入國際金融市場,例如購買美國政府公債及並購外國企業。學者們指出,中國海外石油公司並購美國石油公司的動作將會帶動一波中國企業及投資人海外並購的行動。

如果這些國家坐擁的資金能夠投資在高科技的研發,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將是福音。不過,專家們警告,最好這些資金不要都流向一個國家。目前美國就吸入了三分之一全球各地儲蓄的資金,它的收支赤字已達六千六百八十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點七。萬一外國資金不再挹注,美元可能因而大貶,利率也會被迫上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