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量達數千噸
有人認為,歷來史書對「寶船」的描述可能比較誇張,與事實不符。據歷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率領的是一支由多種船型組成的「特混艦隊」,而「寶船」按照約定俗成的講法,是指艦隊指揮官乘坐的船型,其中尺寸最大的,就是鄭和乘坐的大寶船。
按史籍上的記載,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換算成當今的尺寸,這艘船長達130米,寬50多米,排水量達數千噸。有人存在疑問,認為木帆船造到這樣大的尺度,在工程學上是難以想像的。但是2000年一項重要發現---《天妃經卷首插圖》,證實鄭和寶船不是虛構,而是歷史的真實。
專家揭開「寶船」面紗
今年2月20日,在鄭和下西洋600週年(2005年)來臨之際,中國史學界和造船工程學界的眾多專家聚首浙江嘉興,召開了「鄭和下西洋二千料海船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方案研討會」,為揭開「寶船」的神秘面紗,展開了熱烈而嚴謹的探討。
研討會主要圍繞2000年發現的《天妃經卷首插圖》。《天妃經》全稱《太上說天妃救苦靈應經》,是參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留的資財發願刻印的。其插圖描繪了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海神天妃護佑的情形。畫中「鄭和船隊圖像,計五列,每列五艘」,船型、尺度基本相同,其「艏艉高翹,船舷高,吃水深」,氣勢磅礡。插圖為鄭和寶船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
質疑50米寬技術難達到
對鄭和寶船真實性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疑問一:鄭和寶船的長寬比例不協調。「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長寬比大致為2.4666︰1,比例之小使「寶船」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個方盒子,現存的中外船舶絕沒有腰身如此之「粗」的,這也使人對寶船的形狀產生懷疑。而木帆船造到這樣大的尺度,在工程學上也是難以想像的。
疑問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認為記載鄭和寶船的書籍不是信史。楊教授說,據考證,關於鄭和寶船尺度的記載最早見於明朝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後世文獻中關於鄭和寶船尺度的記載皆來自此書,而《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不過是本荒誕不經的志怪小說,並不具有史料價值。他還分析說,從明成祖下旨到鄭和船隊開始第一次下西洋遠航,時間十分倉促,沒有時間再組織人造那麼大的寶船,「只能是有什麼船用什麼船」。
新證古圖繪下粗腰古船
證據一:出土古船遺骸證明確有「粗」腰身的船型。近年來在我國沿海地區陸續出土了一批宋、元、明時期的古船遺骸,其中有的古船經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冠倬測算,其長寬比大致約為2.4︰1,雖然這些船的尺寸不能與寶船相比,但也證明了宋明時期我國的確存在一種「粗」腰身的船型。
證據二:多種史籍都有類似記載。明代軍事史研究專家、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範中義也指出了不容忽略的一點: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在萬曆十二年成書的十四卷《紀效新書》中明確記載,當時明軍使用的戰船,搭載的戰鬥人員約為80多人,舵工、班碇手等操作人員約為八九個人,而這樣的戰船,長即有八九丈。而根據鞏珍《西洋番國誌》記載,鄭和寶船「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需要二三百人操作的帆船,有四十四丈長、十八丈寬則不足為奇。
證據三:根據《天妃經卷首插圖》,鄭和下西洋乘坐的是二千料海船,這種船的形制和史籍記載差不多。
出土的南京靜海寺殘碑上記載說,「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說明鄭和下西洋乘坐的戰船是一種二千料海船。
《天妃經卷首插圖》為二千料海船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會長辛元歐教授介紹,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二千料船型為福船型,而福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海船;二千料海船舵桿長達12米是有根據的,在南京下關中保村附近曾出土過舵桿長達11.07米的明代海船;《天妃經卷首插圖》上所繪古船建築形式大致為艏樓二層,舯樓一層,艉樓三層,與二千料海船一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鄭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