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中國:是高考讓他們錯過生活的美麗

Joshua(美國)/文 尉遲皎皎/編譯

  當我還是孩子時,我的老師將我們與亞洲「刻苦學習的學生」相比較,希望以此來激勵我們。我還記得,在小學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評論:「許多亞洲學生一天學習12個小時」,「亞洲學生每天在放學後還要花好幾個小時做作業」,「亞洲學生都很擅長數學,比美國學生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為亞洲學生感到一絲悲哀。因為他們不得不花「如此」長時間和「如此」多地去學校唸書。

  在美國,我通常在8點或8點半的時候去學校,在2點半或3點回到家。而週五許多學校在中午12點就下課了。一年之內,我們只要在學校待滿180天,據說在中國要超過200天。上小學2年級後,我才開始有家庭作業,而且通常只要十幾分鐘就完成了。後來雖然課業負擔逐漸加重,即便這樣,我寫作業的平均時間也從未超過兩小時。

  即使我在美國聽到許多有關中國學生的評價,但想像不出他們的生活具體是怎樣。直到來了中國,我才開始瞭解中國學生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高考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很快便學會了「高考」這個中文詞語。當人們開始向我講述考試,尤其是高考時,我驚呆了,我也許通過不了這麼難的考試。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考試:SAT和ACT。這兩種考試雖然很重要,但和高考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實際上,我不止一次地聽見美國學生這樣說:「明天是ACT考試嗎?哦,天哪,我忘了,那我明天得早起了。」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許多學生都不怎麼為考試做準備。ACT和SAT的考試通常都是在週六,因此,這是他們必須要早起的惟一一個週六,同時也是惟一一個去學校的週六。

  許多中國學生告訴我,當他們在上高中,尤其是在準備高考時,家長們會為他們做任何事。在北京,我看見許多家長站在高中門外,等著接孩子回家。在美國,如果我的父母這樣做,我一定會被同學嘲笑。更有甚者,我聽說中國父母在家中打掃、做飯、給孩子送飯,做一切事情為孩子創造時間學習。對我而言這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中國很常見的場景。

  在看過中國學生對考試和學習的過分關注後,我問自己為什麼?答案是進「重點學校」。為什麼他們這麼強烈地想進重點呢?重點學校的教育會好得多嗎?是為了面子嗎?是因為今後能得到更高的收入嗎?

  在英語中,我們總說:「天啊,真想再做一回孩子!」許多人懷念兒時和高中的時光,對他們而言,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我簡直不能想像,當許多中國人回憶往事時,會說:「天啊,真想再回到高三!」或者「天啊,真想再做一回一天到晚學習的學生!」

  我很同情他們,但很懷疑是否值得這樣努力。這是最好的一條路嗎?難道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別誤解我的意思。我從小就是個「書蟲」,我愛學習,不是因為我要參加考試,而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但我同樣喜歡野營,和朋友一起玩,做社區義工等等。我學習很努力,但我同樣享受生活,因為我相信生活是美麗的。

  我非常敬佩,同時也以一種敬畏的心態去看待中國學生的勤奮和認真。然而,我同時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在我的文化體系中,他們錯過了生活的美麗。現在,能讓我感到最開心的就是,中國的這些年輕人努力發揮潛能,同時讓生活充實和快樂。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系北京新東方外教)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