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在上海交大當不上講師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普通教師,3月12日死於肺癌。他去世後三天內,上海交大校園BBS上竟發表了學生們的千餘篇悼念文章,學生還自發籌資為他出版紀念文集。這位老師的死引發了爭議,他終年57歲,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廣受讚揚,但由於沒有發表論文,去世時還僅僅是個講師。熟知他的人都說,他最讓人感佩的一點是淡泊名利的灑脫,對職稱從未挂懷。也有人認為,無論如何,他都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風盛行的校園裡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以晏才宏的才學和本事,他真的就評不上副教授職稱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據媒體報導:「在上海交大,講師評副教授的標準是要發表兩篇期刊論文,或主編一本教材,或發表三篇教學研究論文。這一要求並非高不可攀,因為即使不寫論文,晏才宏講課那麼精彩,讓學生幫忙錄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晏才宏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治學嚴謹,不隨波逐流,不惟利是圖,不花錢發表「論文」,不求人代寫「論文」,更不屑於抄襲「論文」,「發表學術論文要十分慎重,必須在某個領域有突破性的創見才拿得出手,為評職稱而拼湊論文的做法他不忍為」。
筆者想起了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國學大師陳寅恪。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並列清華「四大導師」,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按理說,陳寅恪要任清華教授,起碼得拿出幾篇像樣的論文來鑑賞和證明一下。但遺憾的是,當時的陳寅恪沒有。黃延復的《陳寅恪事略》裡面有一則關於梁啟超向清華校長曹雲祥舉薦陳寅恪的故事。曹問:「陳寅恪是哪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後來的事實正如梁啟超所言,陳寅恪成了一代國學大師。如果根據上海交大等高校的用人體制和評級標準,陳寅恪恐怕連講師都當不上,更別說成為正式教授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陳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