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遺體送別活動結束後當局仍未鬆懈

(中央社記者張謙北京特稿)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遺體送別活動已於二十九日舉行。事件至今似乎已告一段落,但當局的保安工作仍未鬆懈。

趙紫陽於十七日清晨病逝後,北京方面就採取了高度嚴密的保安工作。從親友前往位於趙紫陽富強胡同舊居的靈堂向其弔唁,以至二十九日的遺體送別活動,有關保安工作從未鬆懈。有人認為,北京方面一方面要防止有人趁機鬧事,另一方面也限制媒體採訪。

趙紫陽的逝世,引起了海外及華文媒體的關注,當中尤以香港媒體最為重視,除了大篇幅報導相關消息外,部分報章還私下調派人手到北京協助採訪。可以說,從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與趙紫陽相關的新聞,是香港駐京媒體的重點目標。

與其他外國媒體比較,香港駐京記者採訪趙紫陽的新聞,確實更加積極和大膽。以設於趙紫陽故居的靈堂為例,從十九日起據信是第一位香港駐京記者以弔唁者身份順利進入後,其他香港駐京記者也相繼仿效。

而為了爭取在靈堂停留較長時間,以及避免被有關方面驅趕,一些記者甚至以家丁身份出現,主動協助趙家接收花圈及接待弔唁者。為了達到採訪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一些政治分析家認為,香港媒體如此重視趙紫陽逝世的消息,與部分港人至今仍然對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爆發的學運及「六四」天安門事件存在的情結有關。

眾所周知,趙紫陽是因為八九年民運而下臺的,原因是他對處理民運的手法與中央不協調,且比較同情發起活動的學生;而其結果是導致他被軟禁了十五年。

但也因為這樣,趙紫陽贏得了海外民運人士的正面評價。

近年,部分海外民運人士連同其舊部屬,更發起網上簽名活動,要求北京當局恢復他的自由身。

趙紫陽既是前中共高層領袖,卻又揹負著「八九」民運的政治陰影,這樣一位人物的逝世,難免會令海外某些人想到這是否會為中國社會帶來震盪。

事實上,趙紫陽病逝當天,香港的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負責人盧四海就曾表示,不排除其逝世可能會引發民眾上街追悼,最終帶來動盪。

不過,大家至今看到的結果是:大陸社會紋風不動。對此,北京一些學者認為,這與大陸取得的經濟成就及民眾比較滿意當前生活有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早先接受訪問時就指出,當前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起碼有一半人滿意現狀。至於另一半,即使有所不滿,相信也只是期待當局逐步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而非認同激烈手段。總而言之,雖然大陸社會存在不公平及官員貪污瀆職等令人不滿的現象,但當前已不存在足以引發類似「八九」學運的誘因。

不過,儘管如此,本┑本侄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