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搶包機新聞準備了18套劇本

臺灣中國時報一月三十日報導,執行春節包機任務的兩岸共十二家航空公司,都對飛機客艙進行了精心佈置,還在航程中安排了聯歡會、義賣會等不一而足的活動,促使媒體絞盡腦汁,企圖登上這些包機,尤其是新聞價值最高的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首航航班,但由於臺灣主管機關的掣肘,各地台商協會的配合意願也不高,折翼者佔多數。

媒體一開始的設想非常完美,想安排記者從大陸登上某地首航班機回臺北,然後再直接搭乘包機返航大陸,但這個設想很快就被打了回票,因為即使突破障礙拿到回臺機票,而通過臺灣的層層檢查上了飛機,回到大陸仍將因為台胞證簽證的問題被卡住,媒體記者甚至可能因此成為兩岸「人球」。

但這只是電視臺、報紙等各家媒體表面上的A計畫,排在後面的還有B計畫、C計畫等,最終,幾乎每家媒體也都安排了一名「神秘台商」搭機,但誰也不會對誰透露,即使有媒體女記者在想盡辦法仍受挫之後,哀嚎著要找台商認乾爹,以符合「台商眷屬」的要求時,背後事實上都還進行著她們的X計畫或Y計畫,充滿諜對諜的氣氛。

報導說,最有保證的計畫,是媒體記者本身就有親屬符合台商的身份要求,記者因此得以堂而皇之的以「台商眷屬」的身份購買包機機票;其次的計畫,是從大陸各地方包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中央,由於這三地台商協會對登機者的審核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可以在大陸其它地方的台資企業協會取得台商或台商眷屬身份,然後再以這個身份轉戰北京、上海或廣州,成功機會因此大增。

但這些計畫都有不確定的風險,所有媒體人都想到了最後的必殺絕技:動用台商。據說有部分台商在人情關說之下,不但帶著攝影機、數位相機,還帶上了記者四處搜獵的眼光登上飛機。

至於最終呈現在媒體畫面或版面上的「戰果」如何,是不是有人真的上了飛機,明眼人都可以一眼看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