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尚存三大軟肋

1月28日消息: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陸續介入,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著實開始"火"了起來,以至於許多人都開始猜測,人民幣理財產品很快可能就會替代同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貨幣市場基金。但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情況來看,要叫板貨幣市場基金,人民幣理財產品至少有三大"軟肋",即產品聲望、進入門檻和收益率,這三方面均不及貨幣市場基金。

  兩大產品齊頭併進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無論是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是貨幣市場基金,都不處於絕對的下風。

  隨著中國工商銀行"穩得利"在日前的推出,已經有9家商業銀行開展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業務。

  而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勢頭同樣迅猛。來自幾家基金公司最新的信息顯示,10只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已經逼近800億份,比去年底的633億份增加了約160億份。也就是說,在短短的20多天裡,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增幅超過了26%。

  其實,自從第一隻貨幣市場基金在2003年12月底成立以來,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增幅始終在以超常規的速度遞增著。2004年6月30 日比2003年底增加了574.75%,2004年12月31日又比半年前增加了397.70%。作為貨幣市場基金中的領頭羊,南方現金增利和華安現金富利兩隻基金的最新規模,都比首發時增長了好幾倍。

  貨幣市場基金享有天時人和

  貨幣市場基金的超常規增長,得益於抓住了利率調整的契機。但在同一基礎市場環境下,人民幣理財產品2004年底總份額只有約300億元。從南方現金增利基金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比例猛增上不難看出,貨幣市場基金的群眾基礎已經形成。

  最近,幾家基金公司相繼降低貨幣市場基金的申購門檻。無疑,它是基金公司在產品聲望建立之後希望進一步做大規模的適時之舉。反觀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起點一般是5000元,甚至還有在1萬元左右的。因此,貨幣市場基金僅為1000元的申購起點,幾乎算不上有進入的門檻限制。

  提高收益率以留住存款客戶,是商業銀行競相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原始動機。但是,獨特機制決定了貨幣市場基金的天然優勢。

  在免費、免稅的基礎上,貨幣市場基金的加息加利和月月復利,是人民幣理財產品根本難望項背的。雖然有銀行允許人民幣理財產品客戶可以提前一次性終止理財合約,但它的流動性同樣沒有貨幣市場基金那樣靈活便利。更具殺傷力的是,基金公司在貨幣市場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之間架設了自由轉換的通道, 便於投資者適時把握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獲利機會。

  "窩裡斗"不如"向前看"

  銀河銀富貨幣市場基金經理索峰說,人民幣理財產品對貨幣市場基金構成競爭壓力的擔心不無道理,但短期內將看不到這種影響。類似的情形, 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1982年12月14日,貨幣市場存款賬戶成為存款機構與貨幣市場基金相競爭的工具。但是,競爭只是降低了貨幣市場基金的增長速度,而兩者的總規模卻出現了成倍增長。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貨幣市場基金反而變得更具影響力和吸引力了。

  華安現金富利基金經理項廷峰說,在十幾萬億元的銀行存款中,如果能有1%被貨幣市場基金和人民幣理財產品吸引出來,那就是個不得了的規模。

  按照目前的市場狀況,貨幣市場基金運作的規模可以達到8000億份。也就是說,貨幣市場基金的超常規發展才剛剛開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