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沖刷國際政治格局
沒有任何事情能比得上重大的「天災」和「人禍」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具有本質性的影響了。在人類歷史上,國際政治格局的大變化往往發生在重大的「天災」和「人禍」之後。「人禍」的例子非常清楚。且不說遙遠的過去,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本世紀初的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都能說明這一點。每一次「人禍」都改變了各國的國際戰略,導致世界權力格局的變化。
而「天災」更是這樣。「天災」,尤其是涉及到多國的重大「天災」,直接影響到這些國家各方面的實力。歐洲14世紀黑死病就立刻改變了歐洲權力格局。
光輝面背後的國際較量
剛剛發生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海嘯對國際格局也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次海嘯一方面使人們發現了人類光輝的積極面。海嘯一發生,整個國際社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國家都動員起來了。從剛剛懂事的兒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從非政府組織到主權國家,從像朝鮮那樣窮得叮噹響的國家到美、日、歐盟那樣的富裕國家和地區,大家一起來賑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但這個光輝背後則是各個主權國家爭取國際空間的較量。各國踴躍捐款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政治動機。
美國表明希望利用這次機會來改善和南亞及亞細安國家之間的關係。這個地區穆斯林人口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一直對美國的反恐戰爭保持著壓力。美國要藉此來獲取穆斯林對反恐戰爭的理解與支持,以便今後反恐戰爭的深入。
日本官員則坦言,其巨額的捐款是與其要求取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有關。人們也指出了澳洲的捐款和其對地緣政治的考量相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已經有評論家指出這樣那樣的動機使得賑災捐款演變成了「選美」比賽。本欄不想再在這個方面作任何評論,因為各個主權國家的複雜動機或許無可非議,這也許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消極面。本欄想更進一步討論這次海嘯對國際權力格局的深刻影響。
冷戰結束後,一個新的世界權力格局還沒有形成,就發生了九一一恐怖主義事件。這立即促使美國霸權去努力重建新世界格局,以保障美國的安全。
美國走的是單邊主義路線,把聯合國等現存重要國際組織拋在一邊,自組所謂的「意願聯盟」,發動伊拉克戰爭。而先發制人則構成了美國單邊主義的核心。
但是還沒有等美國建立起這個新秩序,就發生了海嘯這次人類大災難。那麼,這場大災難是否能影響美國的單邊主義建設國際新秩序的努力呢?答案是顯然的。
首先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救災問題上,美國也並沒有想放棄單邊主義的努力。美國總統布希在海嘯發生後?2月29日)就宣布要成立一個以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核心賑災組織(core group),更在隨後宣稱連聯合國也加入了這個組織。這種方式和反恐戰爭中的組建「意願聯盟」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
最近(1月6日)美國宣布解散這個核心聯盟是有多種原因的,包括一直專注於人道主義救援的聯合國被拋在了一邊、國際社會的壓力、印尼等受災國要求聯合國來主導協調賑災、美國對自身形象的考量等等。
美國這樣做或許是出於對聯合國賑災效率的懷疑,或者如美國本身所解釋的那樣是為了催化國際社會的反應,但不管怎樣,美國的行為反映出其單邊主義的心態和努力。
大災難將制約美國反恐戰
但更為深遠的影響可能是對美國今後數年內反恐戰爭的制約了。海嘯後,受影響的所有國家甚至是整個國際社會的一個普遍心理轉態就是求穩定和發展。並且,海嘯所造成的損失並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復原的,就是說,災後的重建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心理上的會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在這個情況下,美國要以賑災援助來交換穆斯林國家對反恐的支持恐怕非常困難。相反,這種心態會是對反恐的一種有效制約,對以先發制人為核心的單邊主義的制約更甚。既然人類面臨著如此大的「天災「,那麼為什麼還要去製造任何形式的「人禍」呢?當然,海嘯對恐怖主義組織的恐怖活動本身也會是一種制約。
較之過度張揚的美、日等國,中國在這次賑災中儘管也積極參與,但顯得溫和低調。不過,中國所能得到的國際威望並不亞於美、日等國。中國並沒有像這些國家那樣的超逾於人道主義的具體目標,這更凸顯中國的人道主義救助色彩。
因為中國自身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加入或者沒有能力加入「選美」活動,但已經就力所能及,盡了最大的努力。溫家寶在亞細安海嘯賑災峰會上提出的七點包括提供緊急援助、加快重建進程、重振受災國家旅遊業、建立預警機制等建議並非高調,而且切實可行。
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際或區域聲望並非一時三刻就能建立起來的。中國作為一個負責的亞洲大國的形象可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建立起來的。當時中國的提供資助款並不多,但承諾人民幣不貶值,有效支持了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
在隨後的日子裡,中國更自覺融入亞洲社會,尤其是亞細安國家,在睦鄰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安鄰和富鄰的政策。這次賑災是這個政策的自然反應。
一些觀察家指出,這次賑災也表明,中國如果要履行大國責任,還需要考量如何履行這份責任的「工具」和途徑。如中國缺少國際救災方嫻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海嘯